

少年从军陈安勋
作者:高树业
陈安勋(1930—2019)出生于山东省临沭县尤庄村一个贫农家庭,全家六口人,半间草屋,三亩半薄地。父母和哥哥给地主做长工,他也为地主放牛,家庭十分困难,濒临饿死的危险。
1944年6月,陈安勋在本村高腾考烈士的带领下,秘密穿过沭河,在本县梅家埠入伍,成为了滨海军区独立营四连的一名小战士。参军时,他浑身没有一件衣服,只有一个破斗笠。由于他太年轻,党组织培养他学习医护技术,他刻苦学习,很快成为了合格的战士护士,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军医。他工作认真刻苦,认劳认怨,一丝不苟。每次战斗结束后,他都亲自到死人堆里一个一个倾听寻找尚有救治希望的战友,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陈安勋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渡江战役每次战斗都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伤员,还在战斗过后亲自到死人堆里,逐一查看寻找尚有救治希望的战友。1948年开封战役时,他连续十几个昼夜救治伤员。最后在墙角的尸体堆里,又找到一个一息尚存的战友救治成功,荣立个人二等功,并在同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他在抢救一个伤员时被炮弹皮击中,身负重伤,但他仍带伤参加了渡江战役。过了长江后,才在战地医院住院治疗。
建国后他任浙江军区建筑委员会某施工所医院医生,在杭州市区工作。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并没有把他在杭州留住,他心系缺医少药的家乡父老乡亲,也心系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恩人高滕考烈士的妻子女儿,担心他们的生活,同时也认为自己的医术不高,这样重要的岗位应该让给更专业的医生,便要求组织上把他安排回家乡工作。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党组织的批准,因为他身上有多处炮弹皮无法取出,担心他回到北方农村生活条件差,引起伤痕复发,影响身体健康。可是他怎么也不依,最后党组织只好把他安排到家乡附近的的洙边镇医院任院长。他回乡后立即向高滕考烈士的女儿高鼎义求婚,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与妻子相濡以沫艰苦的生活在农村,对岳母杨桂兰老人极尽孝道,受到村民的好评。三年困难时期,他又积响应党的号召,回村务农,担任了村里的乡村医生和村党支部委员等职,积极为家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直到离休(享受副县级待遇)后仍然在村里工作。
2019年9月29日这个身上弹痕累累勋章满满的老人在家乡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
陈安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参加革命,没有辜负党的培养,为党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奋斗了一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注:本文主要根据陈安勋同志的个人简历及其后人陈德龙、陈德迎、陈德玲、陈德耿、陈娜等人回忆撰写,由于陈安勋同志沉默寡言,很少谈及个人事迹(甚至连自己肺部等处存在的几块炮弹皮的受伤原因也未提及)缺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021年11月7日
作者简介:高树业,男,1962年生,山东临沭人,中共党员,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