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美术论坛
只有植根人民这片沃土 才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源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江浩

摘要: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只有植根于人民这片沃土,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广大劳动人民蕴藏着丰厚的艺术养料和艺术矿藏,拥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植根于人民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回望中外美术史的长河,从来没有脱离了人民、超越了民族特性的所谓“自我原创”存在。而深入基层,坚持把人民的冷暖与疾苦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守正创新,谱写时代最强的声音、描绘最美的人生、坚定美好的生活信念、表现基层群众生活脉搏的杰作才能与历史同在。许多杰作不仅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艺术土壤和滋养,也为世界艺术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绘画艺术 植根人民沃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 守正创新
一、时代背景
在总书记倡导的“新思想”的新时期,中国的美术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在中国快速崛起的今天,想要同步实现绘画艺术的伟大复兴,必须放眼于全球视野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以形成某种共同的艺术意识;同时要推进媒介跨越与媒体融合,不光要激活传统造型艺术,还要创新性地将坚守民族艺术沃土、展现视觉艺术创造、拓展主题性美术创作、清晰艺术审美方式、促进与融合美术革命、促成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格局体现出来,由此将我国史诗般的灿烂的黄金艺术新时代再度呈现给世界艺术之林。
二、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艺术工作者致力于美术创作、学术研究、探索实践、传播培养,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不忘初心、辛勤耕耘,为当前我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蓬勃生动景象。但在绘画艺术发展的征程中也同样存在着“瓶颈”和“浮躁”的心理表现:瓶颈是受曾经崇拜和追逐过的“欧美古典”、“印象”、“现当代”等艺术流派所影响,使得本应正确的主观变得弱小无力,又急躁冒进地推行艺术变革,于是“丑”、“奇”、“怪”的现象频现;浮躁是面对着国家的迅速崛起,感到束手无策、望而兴叹、有“高原”、缺“高峰”,无法跟随国家的崛起进行切合实际的艺术创作,并产生了某种消怠情绪,仅存“课堂式”、“描摹式”的文化旧象,缺乏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对现实环境探寻的渴望,尤其对那些身处国家崛起一线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等各个领域的人民大众毫无任何深入了解,只会描绘一己悲欢、杯水风波。就此,脱离了大众、脱离了现实,与时代气息、人民生活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也使得创作变成了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三、主要论点
只有植根于人民这片沃土,才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源泉。没有“人民”这片沃土,一切艺术都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
只有植根于人民这片沃土,绘画艺术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有植根于人民这片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是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更加辉煌的民族艺术,因而产出更加辉煌的优秀作品的唯一途径。
艺术家必须要到人民群众中去,长期地全心全意地到基层一线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时代发展的前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阔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否则我们的绘画艺术就没有对象,就没有源头和活水。艺术家真正地深入到人民中去,和人民融合在一起,首先就要热爱人民,和人民同甘共苦。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
要深深理解和懂得“人民是世界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人民、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带着心,不带着感情,只是对照人民大众和环境写写、画画。新时期需要守正和创新,这无疑成为新时代探索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方法。“守”,就是坚守根植在人民这片沃土之中,在此基础之上继承与弘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艺术传统;“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化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的正脉与正典,遵循人类艺术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艺术规律。“创新”,则是不断地深入人民之中,在人民之中不断地发现源泉之水,不断地滋润着绘画艺术的绿洲。同时也是民族艺术创造、艺术个性创造、艺术时代创造在艺术承传、艺术经典、艺术规律基础上再度进行的个性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创新发展。守正创新,既不是“断裂式”或“颠覆式”的创新,更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历史证明在古今中外美术史上从来没有脱离人民、超越时代的所谓“自我原创”,只有体现人民、深入人民、体现人民生活脉搏的作品才与历史同在。
四、具体论据和实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作者在伏尔加河的沙滩上,展现出雕塑感的纤夫群像,背景迷蒙、空旷,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及负荷过重的劳动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在这幅反映苦难生活的画面里展现出与自然、与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抗争。1870年列宾在伏尔加河畔附近的村庄里生活了整整一个夏天,他与纤夫们结成朋友。在他们的营地一同吃住、一起生活,列宾认真地记录和写生纤夫们不同的经历和形象,并力求深入到纤夫的精神世界中去,创作了这幅无愧于时代的不朽之作。

列宾 《伏尔加河的纤夫》
反映1830年法国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象征着自由女神的妇女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象征自由的女神的左侧,是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

德拉克罗瓦 《自由引导人民》
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拾穗》描写了一个秋天三个农妇正弯着腰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食物不足的场景。她们身后那小山似的麦垛,似乎与她们无关。《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画面上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

米勒 《拾穗》
梅尔尼科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大师,他长期生活在底层人民之中,创作出《在和平的田野上》、《觉醒》、《告别》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油画作品,已载入俄罗斯艺术史册。他是一座艺术高峰,默默地伫立在圣彼得堡静静流淌的涅瓦河畔……

梅尔尼科夫 《在和平的田野上》
红色经典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作者沈尧伊,用写实的手法绘出一个抒情、豪迈而可歌可泣的真实场面。湿寒荒凉泥泞的草原与篝火中战士们火热的革命豪情形成鲜明对比。熊熊的篝火旁主席被战士们团团围绕在中央,他热情洋溢地述说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所有战士侧耳倾听,战士们充满了对未来憧憬和喜悦。周恩来坐在主席的左手边,右手拿着一根树枝拨动篝火,微笑着注视着主席。为创作此幅作品,作者历时三个多月深入长征路,和当年的老红军战士谈心、交流,创作完成于1976年。该作品展出后令世人瞩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地轰动。

沈尧伊 《革命理想高于天》

陈逸飞 魏景山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北宋画家张择端,自幼好学,失官位后家居,生活在社会底层,卖画为生。他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内容异常丰富,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不朽的杰出作品。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人民的需要是绘画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否创作出优秀感人的作品,其根本决定于是否能贴近人民、贴近生活、为人民而挥毫抒怀。每一幅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绘画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吹响的都是时代的号角。我国久传不息的佳作名篇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及人民大众悲欢离合的关切,并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彰显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人民是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有坚毅,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渴望。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最强的声音,谱写辉煌的历程,描绘最美的人生,坚定和感召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⑴。”我们的设计师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⑵。”前总书记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⑶。”总书记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⑷。”
艺术家必须结合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得到发展,受到教育,使其升华。
2018年1月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安排部署了“美丽塞罕坝”写生创作活动。靳尚谊、范迪安、罗中立、杨飞云、庞茂琨、朝戈等50余名老中青知名油画家参与。艺术家们在林场职工家里做客交朋友,职工们的吃苦耐劳、坚毅朴素的高贵品格感染着艺术家们,使他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塞罕坝人55年三代人前赴后继、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不毛之地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塑造了首都和华北地区的水源卫士和风沙屏障,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这个英雄的集体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2018年总书记作出了“弘扬塞罕坝精神”的重要批示。一年中,艺术家们历时76天写生创作了5300余件作品。在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的同时,他们的身心、意志得到了锻炼和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艺术家们在塞罕坝合影

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中央美院研究生导师林茂老师在塞罕坝写生

中国美协主席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老师和江浩老师写生时在面包车上就餐
此次活动中美术界老前辈靳尚谊、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的范迪安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怀着对林场建设者的崇高敬意和对这片绿色净土的渴望,奔赴塞罕坝开展写生活动。范迪安老师的作品《秋的乐章》像一部浩大交响乐,金黄色的落叶松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像弦乐唱响了金色卫士,金色丰碑的主旋律。远处的湖水和白桦像管乐清脆、流畅、嘹亮。曲调表现了塞罕坝人的艰苦卓绝,激扬向上的精神。每颗落叶松都代表着一份坚强,一份果敢,一份辛劳。作品主旋律明亮、坚实、层层递进,各种和弦饱满、圆润、相得益彰。

范迪安老师的作品 《秋的乐章》

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孙为民的作品

四川美院院长 中国美协副主席 庞茂琨老师的作品

林茂老师的作品 《雪落康熙猎虎崖》
2017年12月,受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的委托,油画家江浩肩负起打前站安排写生前的事宜和踏查写生路线的任务,冬天的坝上零下28、9度,大雪都封住了所有的道路,他心系艺术家的生命安全,踏遍了塞罕坝所有的道路,一年行程18000多公里,还画了很多作品。他以扎根人民为信念,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江浩老师在冬雪的塞罕坝上写生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老师和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林茂老师在写生现场
2018年12月28日汇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中的450多件作品是“塞罕坝精神”重要内涵的形象体现。展览对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个活动在全国引起了重大轰动。

艺术家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开幕式上
艺术家们在近一年勠力创作的艺术作品,是植根于人民,深入当今如火如荼的生活的结晶。从中能够深刻地揭示以植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来呈现黄金时代的艺术创造,使当代美术生态更加饱满、品质得到高度提升。
五、结束语
植根于人民这片沃土,诠释着人民是艺术的母亲,人民是艺术家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和源泉。
只有植根人民这片深厚的沃土和民族文化底蕴、执著的艺术追求和眺瞻艺术高峰的责任担当,体现人民意志、上下求索、才能创造出茫茫的艺术高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起艺术高峰。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绘画艺术的形成需要选择、需要取舍。所以,艺术应从基层生活的实践中产生,从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进行生活与艺术的积累,加工提炼,才会汲取真正的源泉和清波。就像一架钢琴,那些白色的琴键代表着人民,而那些黑色琴键则代表着色彩和艺术家,只有当黑白键交加方可弹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
只有在对人民生活深刻的理解基础之上才能建造出艺术,所以绘画艺术离不开人民。人民是艺术的源头和活水,只有根植于人民这片沃土,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进行美的发现、美的研究和创造,才是当今艺术家应做的真功课。
参考文献
(温迪.贝克特嬷嬷):《绘画的故事》ISBN978-7-108-03337-6
2019年8月于北京
艺术家江浩老师的艺术简历及写生作品

《塞上风云》 2018年
江浩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艺术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萧军研究会文学艺术创作委员会会长、油画艺术创作部主任;中联民族教育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爱德艺术院院长助理,教授;广西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际出版社《中外书画名家》杂志社副主编;中央工美联合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工美视界》杂志社艺术总监;滦河源油画艺术流派领创人。
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任班长;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究生课程班、任班长;同年毕业后任研究生班班主任;
代表作品《坝上金秋》《在希望的田野上》《青春与使命》《冬日夕阳》《平遥天主教堂》等。油画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1998年9月应邀参加新加坡举办的华联油画名家作品展,2007年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个人展,2016年在北京紫竹院行宫个人油画作品展,诸多油画作品被海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其中《坝上金秋》获得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被国家税务总局收藏;《坝上人家》获合相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萧军同志到延安》被中国萧军研究会收藏,《情满四合院》被首都博物馆收藏,《平遥天主教堂》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黑金部落》被双鸭山市政府收藏,《废弃的工地》被北京富力集团收藏,《繁忙的原野》被大庆美术馆收藏,《泰山》《长城》被北京华锦控股集团收藏

《村头的小河》 2021年

《冬日夕阳》 2018年

《伊玛图河上的一缕阳光》 2021年

《梨花时节》 2021年

《小河从房前流过》 2021年

《萧瑟御风湖》 2019年

《库尔奇勒河畔》 2021年

《秋雪塞罕坝》 2018年

《人间重晚晴》 2021年

《暖阳》 2021年

《太行人家》 2021年

《萧风吹过桦树林》 2021年

《坝上初雪》 2021年

《收获的季节》 2021年

《牧牛曲》 2021年

《英谈古寨》 2021年

《海岸上旧船》 2013年

《小村牧歌》 2015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6年

《青春与使命》塞罕坝第四代护林员 2018年

《山村大娘》 2013年

《阳光把我照耀》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