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黄河 龙门记忆
文图/卫艺宏



黄河禹门口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以北和山西河津市西北部相接的黄河大峡谷口,禹门口又称龙门。山西有个龙门村,陕西有个龙门镇,“龍門”“鲤鱼跃龙门”“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等佳话名说,指的就是禹门口,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今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禹门口的老照片

民国初期拍摄的龙门全图,东河岸码头物资整齐,有头戴大沿帽身穿制服军警,长袍马褂绅士 ,官府官员骑东洋车(自行车、在例行公事。黄河涛声相伴彩旗飘飘。
古韩城有个乔家珍照相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照相馆,因为留存了一张关于大禹庙的影像,而被世人所熟知。
这张名为《山陕龙门全图》的黑白照拍摄于1935年。细读照片,黄河两岸巍峨壮观的庙宇清晰可见,左侧(应为黄河西岸韩城境内为西禹庙)崖壁上写着“陕西大禹庙”5个大字,右侧(应为黄河东岸河津境内东禹庙)显现出“山西大禹庙”。





再看龙门,横亘黄河之上,东西两山造就,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似门阙,巨涛奔流,气势雄壮。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而下,两岸车马不通,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水而上,得过者化而为龙。”传说鱼的祖先住在东海,每年三月,桃花盛开,河水上涨,鱼类们便成群结队,迎水而上,来到龙门处。因水流湍急,落差较大,鱼类们很难平稳游过,只能跃登其门。跃上者,便升化而为“龙”,否则,又只好重回东海,继续为鱼。因此“鲤鱼跃龙门”名扬天下。


赞!黄河风自乐团
观河娱乐活动:
风华岁月黄河风,
勇立潮头桥南情,
谷雨艺气聚禹门,
放开歌喉颂党恩。
眼观碧波千里目,
背依吕梁展枭雄,
紫云百燕春意浓,
风华国乐红歌升。
郭继延2020年4月19日



黄河禹门口的桥




1 、禹门口黄河铁索桥1949年国家投资修建,四九年三月由西北野战军开始动工,九月下旬为保证新中国成立前赴京部队通行。全长150米,宽1、5米,木桩铁丝钢绳栏杆,桥面木板铺设,早铺晚拆,每遇大风立即收板拆除,桥面铺好,行人和架子车、畜力车、自行车通行。一九五0年禹门口铁索桥全部峻工。一座自古未有的新式桥梁横跨禹门口连接秦和晋。一九七五年新公路桥建成老桥退役。此桥于2014年拆除。

2、骆驼项桥。1966年在骆驼项建成双曲拱桥。至今还有秦始皇斩断禹门口龙脉,形成骆驼项的民间传说故事,话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一天来到龙门,一看龙山脉气旺盛,有神龙保佑韩城,此地能出三斗六升油菜籽数量官员,真乃风水宝地,此龙头在禹门黄河吸水,尾在千里之外的宁夏,这还了得,即刻下命斩断龙头,断此地风脉,圣旨下兵将凿山破石,白天挖山晚上休息,第二天龙勃又复原,即又下令昼夜连续不停 ,挖了六六三十六天,又挖七七四十九天,再挖九九八十一天,终将龙头勃项斩断三年时间黄河水被龙血染红,斩时的龙血喷洒右侧西边神圪塔山,整个山包龙血渗透。禹门西侧形成现在的骆驼巷形状……





1972年禹门口“钢桁架结构铁路桥”和“高层小半径引桥”相继建成。1973年又建成禹门口“悬索公路桥”从而在禹门口形成了“五桥并架”于一河的世界奇观。
是其中的亮点。1949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禹门口建起了黄河“铁索桥”,结束了禹门口只能船渡的历史;禹门西岸有骆驼项,因形似骆驼脖颈而得名,1966年在骆驼项建成“双曲拱桥”;1972年,禹门口“钢桁铁路桥”和“高层小半径引桥”相继建成;1973年,又建成禹门口“悬索公路桥”,从而在禹门口形成了“五桥并架”于一河之上的世界奇观。可惜,2014年12月8日铁索桥断裂,全部沉入黄河。但是,现今在铁路桥南又新建“新钢桁铁路桥”、“新高层小半径引桥’,形成龙门“六桥并架”壮观;加之2006年建成的“侯禹高速公路龙门黄河大桥”、2020年建成的“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公路桥”和2019年建成的“浩吉铁路龙门黄河大桥”,九桥飞架于黄河龙门,使龙门成为绚丽多彩的桥梁艺术博物馆和黄河龙门文化新展厅。


录优秀作家 杰出诗人 精品文字家,曾获得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及国内等五家知名文学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学三赛合一《巅峰杯》全国第五名的 过客 先生《龙门赋》内一段话“昔铁索勾连,巍巍颤颤。风摆其上,脚空浪险。小心踏步向前,顿感惊魂迷乱。道路阻隔,惟有坚毅果敢。
今一桥飞架,秦晋通途。斗换星移,不惧天堑。笑看激流勇进,搏击风雨狂澜。盛世华年,鱼跃龙门如愿。”(过客:郭耀刚韩城桥南村人)

录退休老干部吉百怀老先生《黄河龙门》一段话
“新桥老桥铁索桥,桥桥贯通;公路铁路彩虹路,路路顺暢;韩城河津禹门渡,旧貌新颜;
陕西山西秦晋缘,世代相传!”(吉老先生韩城金城吉家寨人,现住西安,吉老少年时代光荣出席过北京群英会,上世纪七十年代,任县委书记秘书,随县委书记在桥南村扶贫蹲点三年,是桥南人双手称赞的好干部。)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在涛涛黄河跃出龙门拐弯南下,西岸两个村发有段历史性的记忆不可忘记,渚北村和桥南村这两村历史渊源曾为一个村庄因历史上在渚水上建《龙门桥》而分为桥南渚北,明末闯王李自成东渡黄河曾扎兵营在桥南村,两村人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支援延安和陕甘宁发展先进青年奔赴延安。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击日寇渚北村桥南村支援抗战筹款筹粮,表现出黄河儿女在民族危时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情怀,捐献财物支援抗战。

这是1907年的渚北村原貌



黄河边上长大的老桥南,老孩子们今天又回到故乡的北崖上,涧河口的桥南村零号坝上解解乡愁,看看黄河,祖籍陕西韩城县,我家住在黄河边……

黄河之源,元始冰山。初时清流舒缓,辗转九曲连环。水波微兴,泥沙漫卷。包裹人间烟火,历数风云变幻。
秦晋峡谷,积石阻塞,浊浪汹涌,涛声震天。闻荡荡河水收一壶,观神奇瀑布挂满川。是时,溅沫如雨,山摇地动,惊波湍澜,幽谷震撼。
河奔龙门而游眙,梁山立奇峰而挺拔。层峦跌障,矗及霄汉,其迷歧异,浩涛以传。
大禹临危受命,勇克艰险。遵尧舜之夙愿,怜民生之溺潜。九郡驱石,斧仞千山。悬崖多铲凿之形,峭壁显指挥之力。削峰为柱,织雾为楣。河水激荡期间,如蛟龙闯关。浊浪奔突其上,似腾云驾雾。
从此两山对峙,一线中开,矫鸟不飞,云不绪断。遂成龙门盛景之奇观。


《作者简介》
卫艺宏, 男、67岁 。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桥南村人,党员,初中文化,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今,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副村长、镇团委副书记及民营企业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曾荣获县人民武装部授予的“模范民兵连长”称号,被团县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优秀团支部书记”等。
回顾过去,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体会过改革开放的热潮。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萌生了用镜头定格岁月的冲动。
如今,当故乡整村搬迁至新城区后,回眸过往,总有一份难舍的情怀和今非昔比的感叹。但对故乡深藏心底的爱始终不变。
编审:张建超 校评:杨毅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