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赞歌
文/王甫兴
红高粱,红高粱
五谷杂粮有名堂
自古农家优选种
盐碱滩地都生长
天旱雨涝它不惧
恶劣气候也高产
粱米食之味香甘
消食健脾药性良
能做醋来能酿酒
渣滓糟粕喂猪牛
秸秆沤粪肥料好
高粱浑身都是宝
高粱在我们这里叫茭子。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们这里的土地大部是盐碱地,远远看过去白花花一片,说是不毛之地有点儿夸张,因为还长着一些看上去病怏怏地叫燕儿柳的植物。这种白毛盐碱地种其他粮食作物别说是生长了,就连苗儿都难以长出来。总不能让这些盐碱地老是歇着吧!生产队就试着种高粱,然而当年的收成就不赖。这才知道高粱这种植物生长适应性强,不管是盐碱地、开荒地,是土壤就能生长,而且不怕天寒雨涝。比如:玉茭苗在水里泡三五天就黄了,而高粱苗泡上十来天也不怕。
那个时候,每到秋天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里,红彤彤的高粱穗儿仿佛给大自然染了色,好看极了!
近些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种植高粱好像是少了一些。按说,现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越来越好了。再加上有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什么晋作22、晋作31、晋作34、晋作108、晋旱7742、晋旱5564、晋夏2842、晋糯101等等8个优质高产品种,供大家选种。特别是现在种高粱不用间苗了;生长期间也不需要多次浇水;收割就更方便了,收割机轰隆隆开进去,几十亩地用不了一天的时间,连收割带脱粒就完成了。
那么现今的高粱种植情况到底如何?
10月26日,祁县政协组织高粱种植情况视察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贾令镇北左村和夏家堡,城赵镇郑家庄等实地考察了高粱种植与长势情况。目前全县种植高粱4800多亩,收获的高粱分别供给汾酒集团原粮公司和清徐在祁县发展的酿醋原粮基地,以及我县高粱需求的红星六曲香、宏固酒业、昌源酒业、为民酒厂、昌玉酒厂、红海酒厂等6家酿酒企业;还有双元醋业、乔家醋业、元盛德老醋坊、四溢坊、乔家厚道醋业等5家酿醋企业
目前看来这么多的酿酒酿醋企业对于高粱的需求量很大,也就是说就目前我县的高粱总产量供给十几家的酿酒业、酿醋业是有很大缺口的。
以前种高粱主要是做口粮,是人们一日三餐的主食;现在种高粱主要是供给酒厂、醋厂做原料,已经形成经济作物了。

高粱情结
文/刘学斌
金色十月,正是火红火红的高粱收获季节。
说起高粱,人们就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的电影《红高粱》。在祁县,印象中的红高粱那是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农村常种的一种农作物,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就种得很少了。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粱种植业发展,县政协将“发展高粱种植,延伸产业链条”作为换届后县政协常委会协商的第一个重点工作。
深秋季节,祁县作家协会4名主席团成员,受祁县政协之邀,参加了县政协高粱种植情况和灾后重建调研活动。每到之处,一望无际红彤彤的高粱就映入眼帘。今年的高粱,由于受洪灾的影响,比往年秋收得晚了些。在受灾的北左村、夏家堡村看到:县农业农村局、贾命镇党委政府组织对高粱抗灾抢收。
高粱,在祁县称为茭子。具有耐旱 、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逆性,历史上就有种植高粱的传统。高粱曾经一直受到农民的青睐,粒大、饱满、穗长。在那个粮食单一的年代,高粱面在人们的餐桌上顿顿少不了,母亲关于高粱面的主食能做十几种。随着农作物的品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只是作为酿酒、酿醋的原料。现在,白酒中,特别是高档白酒中,其主要成分就是高粱。高粱酿出的酒,味美,甘醇,香飘万里 ,醉得人们一脸的红潮。现在人们偶尔吃点高粱面,算是改善生活的稀罕饭了。
在我的记忆中,小的时候,在晋中盆地,每年的秋天,火红的高粱地一眼望不到边,随风摇曳,波浪式的高粱秆刷刷的作响,象跳动的音符,弹奏出丰收的农民美妙的歌声;又似遍地的红灯笼,映红了农民的张张笑脸,点燃了希望,照亮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其实,六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农村大田农作物以高粱为主,其次是玉米、小麦、谷子 ,品种比较单一。
据祁县政协对高粱种植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祁县每年种植高粱面积在10万亩左右,其中,1980年最高,达到12.7万亩。到2014年以后,种植高粱的农户越来越少。近年来,全县高粱种植面积每年不足千亩,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高粱种植面积发展到4816亩。
据了解,县域内白酒、陈醋等酿造企业,近三年高粱需求分别为7.56万吨、7.91万吨、5.78万吨,其中白酒酿造需求占到了总需求量的97%以上。由于当地高粱种植大量减少,根本满足不了本地酿酒、酿醋的需求,所生产的高粱对酿酒企业来说是九牛一毛。因此,这些企业主要使用进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粱。
在调研中了解到,高粱和玉米相比较,高粱出售价位高于玉米,但产量没有玉米高,不过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差不多,所以,农民青睐种植玉米。其实,大面积种植玉米和祁县养牛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分不开的。
那么,红高粱为什么在祁县红不起来,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今年5月初,县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到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学习考察,同行的县农业农村局有关同志确定引进8个高粱试验品种,作为发展品种。从眼前看:农户不愿意种植高粱的主要表现在种植高粱的亩收入不如玉米。也就是每亩玉米相比高粱多收入二百元左右,这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不小的收入。农业专家说:如果根据土壤科学种植,加上充足的水和肥料,每亩高粱的价格和玉米价格基本持平,或许高粱还会高于玉米。特别是现在高粱可以回茬种植,第一茬种植蔬菜,第二茬再种植高粱,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就很高了。
试想,在祁县高粱需求这么大,看起来进口价格低点,但企业应考虑进口的风险和危机。这几年美国与我国的贸易战就是惨痛的教训,造成价格不稳定,供货不保障。况且,酿酒企业负责人也说,进口高粱酿酒率不高,酒质口感也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种植高粱可以就地消化,种植户何乐不为,酿酒企业就地有原材料何乐不为?
酿酒、酿醋企业负责人说:当地生产的高粱酿出的酒、醋产量高,且酒、醋质量高,味道好。那么,为什么不消耗当地的高粱,只是考虑一时的差价,没有考虑长久的打算和经济效益。
高粱种植户说:虽然高粱经济效益相比玉米低点,假如酿酒、酿醋企业实行订单农业、以工补农,在收购价位上适当提高,农民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是互惠互利的。因为企业酿酒的产量高了,口感好了,白酒的销路也就好了,况且高粱秸秆也是养牛的好饲料。
试想,祁县要是种植上十几万亩高粱,将成为祁县、晋中、山西乃至全国酿酒的原材料基地,火红的高粱会燃遍全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不定还是农业旅游的好去处呢。
高粱,虽说是见你的机会少了,但那种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高粱红”总也抹不掉。每当一想起成片火红的高粱地,我便会想起电影《红高粱》里的镜头:一声声嘶喊,一声声欢叫,在高粱地边打鬼子,在酒坊里大碗喝着用红高粱酿的“女儿红”……。
高粱,我难以释怀的情结;高粱,祁县酿酒、酿醋、养牛的重要原材料。相信,祁县种植高粱一定会火红起来,中国碗里要盛满中国粮!祁县的酒、醋要用祁县的红高粱!

高粱种植业再次在祁县悄然崛起
文/杨可为
二0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祁县政协主席李郁明,副县长王海旺,政协副主席杨勇等领导,部分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教授,以及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在县政府统一乘车,到贾令镇北左村,夏家堡村对高粱抗灾自救情况,对城赵高城村,郑家庄高粱试种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粱是很不值钱的农作物,那个时候人们称这种面叫高粱面俗称红面,是很不受老百姓欢迎的面种,因为这种面的黏性太差,和面的时候还需在面粉里加上适量榆皮面才能和成面做成各种面食,而且口感也比较粗糙。那时候人们要想吃到小麦面是很困难的事情,只有到逢年过节或有贵客来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全小麦面,如果每周能吃到一顿包皮面那就是生活不错的家庭了。包皮面就是把和好的红面,再让和好的白面把红面包住做的各种面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种植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可以天天吃到白面,而高粱开始渐渐走到边缘化了。也许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新时代的人们开始以吃高粱面为改善生活的方式渐渐兴起,各种制酒行业对高粱的需求也大大超出了供给。于是,在我县各部门积极引导和国内外市场因素双重影响下,高粱种植业在祁县悄然崛起。
二0二一年全县种植高粱4816亩,主要包括“晋杂22号”“晋中405号”等酿造专用品种,晋杂22主要集中在贾令北左村,城赵韩家庄,高城,南左等村有零星分布。种植总面积约2600亩左右,为汾酒集团原粮公司在我县发展的酿酒园原粮种植基地。晋糯三号主要集中在北左村,有1000亩左右,为清徐源庆农业有限公司采取租地形式在我县发展的酿醋原粮基地。
试验示范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局研究所所选取适宜我县的晋杂22,晋杂31,晋杂34,晋杂108,等8个高粱品种在我县北左村,郑家庄村进行试验种植,试种面积共计35亩,目前长势良好,为我县消费企业选育适宜品种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
我县高粱需求主要是红星六曲香,宏固酒业,昌源酒业,为民酒厂,红海酒厂等六家酿酒企业和双园醋业,乔家醋业,元盛德老醋坊,乔家厚道醋业等五家酿醋企业。
据初步测产,高粱亩产550公斤左右,按照单价每斤1.60元测算,每亩收入1760元 ,每亩成本包括机械,肥料,农药,浇水收获450元,每亩纯收入1300元。
虽然我县对各种植高粱户,采取了诸多措施,如走出去调研学习,进行科学规划管理,技术培训,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解决高粱生产环节中的难题,但今年受强降雨天气的影响,多村高粱田块中积有雨水,无法收获,尽管农业农村局紧急从外地调回十五辆履带式籽粒直收机派到南左,后营,夏家堡,北左等村帮助农户抢收高粱,并为农户对接收粮企业及时收购,把损失降到了最低,但受灾的村庄和农户还是遭遇了一场不小的灾难,心里感到了一阵阵刺痛。
通过这次与县领导及各位专家对农业生产抗灾自救及高粱种植情况的视察和调研,对县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深深地感谢!对抗灾自救的各位村庄的农户表示崇高的敬意!再一次为祁县人民在灾情面前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叹!同时也体察到了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呵护。现在市场对高粱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有量。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多下基层,体察民情,解决实际困难,对遭灾大的农户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对种植高粱这一新生事物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针,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使我县成为一个高产量,高质量的种植高粱的大县和强县。

听俺说说种高粱
文/刘乃春
俺的姓名李永明,
祖祖辈辈当农民,
家住城赵郑家庄,
种植高粱出了名。
敬请诸位静一静,
听俺慢慢说分明。
那是二〇二一年,
挂职支书进了村,
支书名叫梁安贵,
帮俺组织合作社。
流转土地搞示范,
带领群众奔小康。
请来农大科学家,
地头把脉种庄稼,
推广优种巧浇水,
叶面喷肥夺高产,
为防麻雀啄高粱,
树枝上面挂香囊。
高粱抗旱又耐涝,
高粱普遍产量高,
高粱做醋香喷喷,
高粱酿酒档次高,
地里多种红高粱,
农民致富乐陶陶。
阳历十月二十六,
俺村召开现场会,
机声隆隆收割忙,
亩产突破一千六,
俺把情况来介绍,
纷纷鼓掌又点赞。

秋望,红高梁
文/武殿旺
一
秋的雨
总是姗姗来迟
盼望了很久,却在
收获的季节,恼人
突袭的暴雨
冲淹了农田
流过地头的雨水中
还有农民的汗水和
泪水
红高梁
摇曳在秋雨中
待收的谷穗,红透
狂风,摧不弯它的脊梁
大雨,折不断它的秆枝
西风狂猛,雨滴冷冽
哪怕浸泡在水中
依然——
屹立着
二
一片片高粱田畴
一位位抗洪战士
汗水与雨水相融
疏通沟渠、筑牢堤坝
防汛的号角,吹响
驻守,最结实的脊梁
矗立,最坚实的屏障
为人民群众撑起晴空
装泥土、扛土袋、筑堤坝
一笔笔善款、一项项物资
堤坝上留下了无数的脚印
坚守群众 保卫家园
云慢慢散去,风雨后
高粱田,迎来了抢收工作组
一垄垄,一排排,忙碌着收割机
温暖的阳光下,农人又笑了
三
一阵秋风吹过
吹红了高粱
吹走了汗水
迎来了劳动的甘甜
一株高粱竖起秋天
火红的谷穗
似如丰收的旗帜
在阳光下闪着光亮
一束红高粱就像一束焰火
浴火重生,化做一滴滴酒,
每一滴,炉火,蒸煮,提纯
在漫长的时光里窖藏,沉淀
饮一杯,醉了乡愁
再饮一杯
醉了,秋天的希望
醉了,收获的喜悦
一片片高粱随风飘摇
一串串高粱穗红润饱满
犹如天边的晚霞,映红了
故乡的河,故乡的大地

怀念一种叫高粱的农作物
文/王明祥
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粗壮,直立。在村里,我们也称高粱为“茭子”,高粱面也称为“茭子面”。
作为60后,自幼认为高粱是我们农村的主粮,也是村里人的命根子。每每午饭时间,左邻右舍围坐在一起,大多碗里是“红面踢尖”就得几瓣大蒜。从小挑食的我偏偏不喜欢吃高粱面,母亲只好把父亲仅有的几斤供应粮小麦面,做成面条给我吃。
记忆中,家乡农村种的高粱特别多,一些地方,甚至几十亩上百亩都连成片,形成北方所说的青纱帐。每年的夏季,天最热的时候,也是高粱长得最旺,窜得最高的时候。这时候,勤快的农民还在给高粱作最后一次除草松土,有经验的老农这时还有一道工序:为高粱打去杆的下部的老残叶子,据老农说,这样做既是解决牲畜饲料的一个方法,也更利于高粱的生长。那时虽然青春年少,我却喜欢干这种活计,尽管高粱地里又热又闷。趁着暑假,我和小伙伴陪着大人在高粱地里干活,感觉是一种享受。
高粱——青纱帐最壮观的时候,自然是立秋时节。“立秋三天遍地红”。大约在立秋前的三几天,高粱穗就开始发红,到了立秋节的两三天以后,高粱就全部成熟——全部红了。这个时候,来到种高粱的地方,就像电影《红高粱》里,不用走近,远远就能够看到那一片火红,似乎高粱地举起了无数只火把,火把在熊熊燃烧!倘若走进高粱地,高粱米的酒香儿更是沁人心脾。这个时候,如有一杯高粱酒下肚,可能醉卧青纱帐了。到成片的高粱收割时候,先是很小心地割下高粱穗,一担担挑到晒场;再把高粱很整齐的放倒,叶子一片片扯下,那是牛羊最美的青料;高粱的颈,割下,那是编制小筐子、小篮子最好的原料;高粱的秸秆,到了篾工的手里,就会变成一张张柔软的席子……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种高粱也省去不少麻烦。科技的进入,高粱年年丰收,村里人有了余粮。
研究发现,高粱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最少,吃了对人体有好处,会减少一些影响。含有钙磷含量比较高,所以比较适合食用,都是可以完全利用的元素。维生B1、B6的成分最多,也是可以吸收。脂肪含量很低,适合减肥食用,长期食用不会发胖。高粱很适合跟其他食物一起搭配,能提高营养。后来,高粱种植的少了,高粱面吃起来也稀罕了。可喜的是,据说今年祁县种植高粱达4800多亩,主要包括“晋杂22号”“晋中405号”等酿造专用品种,需求主要是红星六曲香,宏固酒业,昌源酒业,为民酒厂,红海酒厂等六家酿酒企业和双园醋业,乔家醋业,元盛德老醋坊,乔家厚道醋业等多家酿醋企业。看来,高粱是苍天赐给人类的福祉,它是生命的伙伴,是幸福的一次次耕种,再耕种。
又到暮秋,时而会触动心情,推开窗子遥望远方,当年的小伙伴是否又站在村北的小河旁,是否又在忙着收割火红的高粱,父辈们是否又在虎口夺食、颗粒归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秋,是终生不变的情结,留一粒秋天赐予的种子,任由秋去秋来,总是孕育着愉快和希望。但是,让我怀念和眷恋的还是家乡的高粱飘香,永远都是丰满的记忆。

珠帘卷·红高梁
文/原斌
风姿展,不张扬,
柔风一缕芬芳。
红绿相间如画,
秋来丰溢香。
如问世间佳馔,
人言最数高粱,
神物满身珍宝,
醅酒醋,酿家乡。

话高粱
文/许永义
最近几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不少文友写有关种高粱的文章,不觉手指痒痒的。早上晨练回来,提起秃笔,也来凑热闹,说说关于种高粱的事。
高粱,咱们祁太平一代称茭子。
高粱,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和玉米相似,但较窄,花承囱
但较窄,花承园锥形,生长在茎的顶端。籽实红褐色,品种较多,籽实除供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淀粉,酿醋。杆用来编席,造纸。
籽实也叫蜀黍。
我国的五谷、最普通的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豆,这里泛指粮食作物,两种解法我们合二归一,可以说高粱也属五谷的范畴。
高粱的生长特性是耐旱、耐寒、耐碱,适应种植的土地很广,很多。
当年,我们梁村一些富户,有钱人家种好地(水浇地),我们家穷,只有边远的山地,碱地,爸爸种一些茭子养家糊口,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高粱全身是宝。籽人吃,壳喂猪,杆烧火做饭,叶喂羊、喂牛。以前农家的水缸、面缸的盖盖都是用茭杆编的,茭尖能扎麻雀笼,茭糜糜编席片。妈妈用茭子、茭壳还做醋,对农家的用处可多嘞。
小时候,我常住外湾村姥姥家,每年秋收季节跟外公去山沟沟,洼地收茭子,先把茭子用镰割倒,摆得齐齐的,然后把“早刀刀”套在拇指上把“茭的老”(高粱穗)千下,再用铁尖扁旦担回家碾子粒,外婆给我们吃剔头,或擦圪抖,洗一勺西红柿鸡蛋汤,怪好吃。
随着时间的转移,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引进了一种新品种的五号高粱,这种高粱穗紧,粒重,就是不好吃,要加倍掺榆皮面也是散沙沙的,俺妈只能给我们做擦圪抖吃。这种高粱面吃了不饿,好吃难消化,村里的土秀才就编了顺口溜:
五号高粱难刻化,
大便不通用手抓。
吃得老人就地爬,
吃得娃娃叫他爸。
当年,玉茭面、茭子面是农村的主要食粮,不吃也不行呀,只有赶庙会、过生日、客人来了,妈妈才从多日节省保存的一点点好面白面丿从瓦瓮里勺出来给我们解解馋。
高粱是一种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具有北方汉子不怕困难,敢于奋斗的高尚品质。
一九六零年十月,我们部队在河北沙城(怀来县,董存瑞烈士家乡)搞拉练军训,沙城是北方寒冷、干旱、缺水的山区,我们部队星期日去生产队支农,山沟、山坡、梯田都种高粱。
一九六二年四月,蒋介石在台湾要反攻大陆,我们部队执行战备任务南下过江,上福建省前线,车过山东枣庄火车站,我们吃的是红高梁馍,这时车站来了一个讨饭婆子,带着四个孩子,最大的也就十一、二岁。我把高粱馍全部给了她们。
一九八四年四月,梁村生产大队创办酒厂,大量收购茭子,一时间,周边各村的茭子库存成了紧缺货。
二o一五年十一长假,我们全家去白寺岭炮楼参观红色景点,白寺岭村南山圪梁上,全部种植着高粱,走近一看,长势喜人。
这就告诉人们山区土地贫瘠,缺水,干旱,种高粱也适应,要不,为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一次去太原办事,过了杨房镇进入清徐地界,道路两边,沿途的低洼地都种有高粱,谁都知道这里是盐碱地,和俺梁村的西湾地,沙地一样,每年挖排碱沟,种茭则,现在人家清徐人种高粱还不是清徐有了醋厂,这时人们会说:怪不得清徐有好醋,闻名天下,人家种的高粱也不错,因为高粱是酿酒造醋的好原料。
高粱自古以来是我国农民的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传说我国古代的杜康酒就是用高粱造的,咱祁县的酒文化也很有名,旧六曲香酒厂就宣讲什么“南有五粮液,北有六曲香”嘛!
咱祁县素有种高粱的文化美德,祁太秧歌《割田》中就有“三月嘞就把茭子种,茭子上来刚一寸”,茭子红,豆儿黄,玉茭熟了手拿上这张镰一起把它割倒。
农耕是一种美德,一种文化,当年的农业学大寨,现在的袁隆平高科技,都是围着一个粮食,一个“农”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记不清是哪位名家说的,就是解决吃饭啊!
清徐人种高粱做醋。
祁县人种高粱做酒。君不见咱祁县的六曲香酒也有名。
种高粱吧,供应咱们的酒厂吧。
酒业需要高粱,自产自销,何乐而不为,把祁县的山地,碱地都种上红高粱,发展咱祁县的酒文化吧!

图/杨慧渊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