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与懂得你的人在一起
《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寻求有共同语言,发自心灵的唱和,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武汉汉阳有座古琴台,吸引古往今来的游客,钟子期与俞伯牙抚弦的“高山流水”故事,家喻户晓的“知音”,是人间最美的绝唱。
千百年来,人们流行一句口头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谓知己,就是懂得你的人,珍惜你的人。这种人才是“志同道合”,走到一起,谈吐之间,引发共鸣。岁月弥久,能够一如既往地理解你,默默地支持你,不求任何回报。
大茫茫尘世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真情,这种友谊,少之又少。每个时代有一个典型,作为孤本传世,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至于这样的奇迹,石破天惊出现哪个参照对象上,奕代对接,远山在呼唤,上演“感动中国的人物”,那就不得而知了。
疾风知劲草。当你贫穷落魄的时候,谁能读懂你的心境,换位思考,与你站在一起,义无反顾的与你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替你担忧,想别人想不到的事,做别人所做不到的事,这样的人,才是懂你的人,才能标配“知己”。
历史是由后来人写的。先秦时期的“管鲍之交”,侠客中的那些下层人物,为朋友不惜牺牲自己,创造东方的“天方夜谭”,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铸造了中华民族一座精神与道义的高峰,高山仰止的典范,一盏明灯照亮着大千世界。
而司马迁不仅是佳话的宣传者,更是实现佳话的笃行者。李陵请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朝野风传其投敌叛国。他根据李陵的禀性,判断必有隐情,冒着身家的性命,斗胆上书汉武帝,为李陵辩白。落得坐牢被阉割的屈辱。这样的朋友,能有几个?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给我们讲了一个感动大唐中国的故事:刘禹锡被贬岭南,柳宗元替他着想,八十岁老母无人照顾,便上书朝廷,请求代他远谪,以尽人子之孝。作为回报,在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挑起了替朋友的家庭生活重担,还整理出版了《柳河东集》,完成朋友未竟的夙愿。
聆听朋友的脉动,领会到朋友心声。观察实际情况,不邀而至的援手。恩格斯在马克思家庭发生困难,未雨绸缪,及时雪里送炭。他们两个合作,奠基共产党的“幽灵”《共产党宣言》,并列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马克思去世后,完成《资本论》这部劳动者的圣经。
“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的距离不在于血缘的亲疏,距离的远近。即使再亲再近的关系,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共同的目标,很难走到一起,随着岁月的流逝,只会渐行渐远。
兄弟之间在利益面前,该是什么态度?考验着人性的真伪。我小时候,父亲跟我讲过《纲鉴》中孤竹国伯夷与叔叔齐的故事:在先王去世后,兄弟俩互相谦让,都不希望为登位纠结发生不愉快。他们想到一起,双双隐居首阳山,终老林泉,和和睦睦的一生,避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孔融让梨,兄弟和睦,是蒙学的课读教材。作为祖训家规,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生死关头,考验着手足情。《南史.孙刺传》留下一个历史镜头:彭城一对兄弟耽误了瑶役,按律当斩。两人被拘大堂,争先揽罪。嫂子叮嘱当家一人扛着,弟虑及兄的孩子不能没有人抚养,让抢着自己承受。兄弟俩都在为对方着想,如出一辙,太守张岱分别审理,竟同出一词,大受感动,也就赦免了他们的刑事责任。
兄弟感情在利益面前,撕开了缺口,画野楚河汉界,一脉亲情化为乌有。而堂堂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幼年时,有一位大哥,为了抢夺家财,竟然将袁项城母子俩毫不留情地赶出家门。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当时的小弟飞黄腾达,这位大哥该是如何感想?连挽救的机会都没了!

祖上家产与血脉亲情,两者的抉择究竟谁重要?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答案。站在前者的一边,与袁世凯大哥一样的人,宁可得到家财,不在乎亲情,不怕反目成仇,不惜干戈相见,一不怕今生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既得利益就行。这种人在近三、四十年内,发生在身边,洪水泛滥。
在现实中,有我们黄陂的孙东林、孙水林信义兄弟,赓续着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接力棒;刘培、刘洋孝义兄弟争相卖房,割皮救父的动人场面。
夫唱妇随,是中国的传统。夫妻比翼双飞是中国人最美好的婚姻。夫妻又是人际关系最近的的人,一面镜子的各一半。
双方的结合,不仅仅是生活的捆绑,更是观念认识的一致,这才叫“鸾凤和鸣”。如果是各打各的锣,各唱各的调,你别我拗,长此以往,就形同陌路。发展下去,走到同床异梦,养育儿女的任务完成了,“老来散”的帷幕拉开了。
中国不乏爱情的神话,牛郎织女的地位悬殊,流传在民间的凄美动人。
晏子当了齐国的宰相,齐景公打听到他家里的情况,还不惜屈尊躬亲目睹了现状:晏妻丑陋佝偻,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从堂
经过,便启金口玉言,将自己的年轻貌美女儿许配给晏子,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晏子却婉言拒绝。除道德高地的坚守,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无非是风雨患难中,住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伴随着岁月的艰难,步调一致的和谐共舞。他们在“贫穷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神曲的坚守中,聚焦着心旌的圣洁如初。
这种旋律共振、相濡以沫、最能体贴苦衷的“糟糠原始股”是生命中的“石墨稀”,是最和谐幸福的伉俪,谁又舍得抛弃呢?除非是良知的泯灭、丧心病狂的弱智!

汉章帝时,有一个奇女子孟光,家庭经济条件很不错,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他一概拒之门外,等待着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到了三十岁不嫁。听说梁鸿是当时的高士,以学问、人品斐声乡邻,当地的绅士慕名遣人提亲说媒,他却看不中那些庸俗的脂粉。两人一拍即合,孟光猜透了梁鸿的心思,不受朝廷征召入仕,先后隐居于壩陵、齐鲁、吳下山中。搭起茅棚、自耕自织,作《五噫歌》,夫弹妻唱,过着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传为千古佳话。
王勃在《滕王阁序》对他们夫妻的神仙生活,大加赞赏:“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不追求荣华富贵的、保持高尚的人格尊严,共同志向,惊世骇俗高节,使他们谱写白头到老的絕唱。这对夫妻,成为古往今来的超脱世俗观念的浮雕,是不少读者人的梦寐。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合,是一场旷世奇恋,一个贫穷而又驰誉文坛的汉赋大家,一位名门望族的才女,碰撞出爱情火花。“愿得一心,白首不相离”,“一见钟情”的邂逅,一曲《凤求凰》的心照,诠释着为了与心爱的人一起,不惜放弃优裕的生活,私奔在闹市卖烧饼,让家人很尴尬。这个故事衍生各种版本,引发热议与冷思考。
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夫人张茜,在烽烟年代,出生入死的并肩。陈毅离开人世,夫人张茜抱病编辑整理《陈毅诗集》,最终能够问世,了却了战友、妻子的责任与义务,未曾辜负没有嘱托的嘱托,懂得自己的人在一起那一份“同志”的神圣称号,名符其实的“理连枝”。
在朋友圈中,接触到家庭的实际,对我感受最深的是丁朝东与裴约翰的妻子。她们非常善解人意,始终默契心领神会的配合得天衣无缝。抢在自己另一半思维的前面提出动议,实现自己的丈夫帮助兄弟、资助侄儿读书,将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传统的亲情,有了贤内助而升华。在乡村搭建温馨的凤巢,闲暇之余,回到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了却“当家人”出版自传、作品集的一生心愿。琴棋书画相娱着一路走来,在“人间重晚晴”的徜徉,享受田园之乐。

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相比较而言。“光鲜亮丽”与“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发生在身边。尤其是处于逆境中,考试着世道人心。在后来的重构与补充中,屡见不鲜的是为获得更多的既得,语言暴戾成为司空见惯。
转型阶段的一代人,人生的命途多桀,世道人心变了,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颠覆。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没有这种经历,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苦衷,难以名状的呼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伤。
特别是下岗职工,一下子跌入谷底,“最近的人”一看周围,姐妹嫁给当官发财者,心态失衡。当起了“女强人”武则天,大骂丈夫无用,甚至扬言下药毒死,另图高攀。一但峰回路转,阔脸就变。在这样人的身上,轮回着“穷人富不得,富了了不得”的怪圈。
她的考虑,囿于在原生家庭,与婆家形同水火,让自己当家处在两难境地。她一开口就是钱,自己成天坐在麻将室抹牌,对于走在一起的人精神需求斥之为“臭狗屎”,这种本末倒置,让周围的人摇头唏嘘,简直不可思议!不少下岗职工在贫病交加,家庭主妇的痛苦摧毁下抱恨终身而去。这种悲剧,不寒而栗!
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道是什么?孔子提出“色养”。所谓“色养”,就是一生最大的愿望,不让父母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老莱子在父母面前跳舞,装作小孩一样逗他们快乐。
尽孝不能等待,否则抱恨终天,永远不能偿还养育债务。记得前几年,我从报上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女孩,她的父亲得了癌症,剩下时光不多。最大的希望是坐上飞机,到北京登长城。这个女孩很理解父亲,辞去工作,陪同父亲一路旅行,在天空乌瞰神州大地,以自己的羸弱的身躯,将父亲背上长城,大汗淋漓,让父亲今生无憾,没有白养女儿一场!
我将这则新闻讲给儿子听了,他读懂了《孝经》的圣典,如法泡制,把外公外婆带上,坐飞机到北京兜风,游览了故宫、颐和园、恭王府、八达岭长城、地坛公园、明清一条街、毛主席纪念堂、亲睹了天安门升旗仪式,津海河公园、民国风情街等等,品尝北方的美食味道。若干年后,在二老七个子女,其中不乏当老板者,一大群内孙与外孙中,保持着第

一,没有出现第二的天鼓一响!
我们黄陂水塔李家巷子有一个知名的诗人李滨,世代官宦家子弟,家道中落。到了晚年,生活困难,住在一个牛棚中,美其名曰“望京书屋”。他去后,儿子李伟兄弟两个在清理遗物中,发现大量的诗抄手迹。
住宅的潮湿,这些墨迹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少残破不堪。虽然父亲生前没有遗嘱,沉甸甸的厚重,在无声无息的告诉他们,不能让这些作品湮没人世,心血不能付之东流。
兄弟俩协商,几经周折打听,请来了李玉山、余新到家吃住两个月,终于整理出来付梓出版。父亲久违的梦想,时空对接,他们似乎在说:老爸啊,九泉有知,这是儿子的一点孝心”!他胜却清明上坟烧纸,这才是真正孝,这才是为父亲树碑立传,意义远远超过这本书!普世价值是人们不曾想到的纪念!
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到了这份年龄,该安排自己的后事,能够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不想去劳累别人。
有两个夙愿,在脑海中萦绕,一直挥之不去,困扰着我。一是我的一部《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60万字,出版费用高昂,历十年奔波,仍然杳无希望。若大的中国,竟然找不到一个大雅扶轮,鼎力臂助,我不相信,苦苦等待这个惊喜的降临。二是落叶归根,在自己故乡有一个栖息灵魂的一抔黄土,儿女们能够理解我吗?这件朋友们多次跟我提出了,现实是困境让我一筹莫展,几乎焦头烂额。
不论什么人,什么关系,懂得你就好,珍惜你才是真。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不累。岳飞的《小重山》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低沉的缭绕,荡气回肠在岁月的长河中,还有英雄惺惺相惜。
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亲人?谁是真正的夫妻?谁是真正的儿女?一切让事实证明!一句话:懂你的人,心照不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历史翻过今天,回不到昨天。读懂在生命中相遇的真谛,顺其自然,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随缘,悟空着道法自然。
与懂你的人在一起,在今生留下的镜头,曾经的故事,能够有动人的诗篇与乐章,经典章句,不负今生!
公元2021年11月23日(辛丑十月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