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析林则徐诗二首
文‖胡采云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朝官员中抵抗派的首领。他在1811年(嘉庆十六年)中进士后入官场。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湖广总督任内,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这年12月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广州,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协同两广总督邓廷祯,迫使英政府派驻广州的商务监督义律和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万多箱,约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全部当众销毁。同时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准备战守。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10月,由于投降派诬害,被革职。第二年,派到浙江,协办海防。不久即充军伊犁,在新疆兴办水利,开辟屯田。1846年后,被重新起用,担任过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再度受命为钦差大臣,往广西督理军务,镇压拜上帝会,在广东潮州途中病死。他在鸦片战争后,写了不少好诗,借以抒发其爱国的激情和对时局的忧愤。
(一)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选一首)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是林则徐在1842年充军伊犁,在西安告别妻子和家人时写的。
这两句是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将不顾个人生死安危,一定坚持到底,哪能因为个人祸福得失而畏缩逃避。“生死以”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当政,因改革赋税制度,受人攻击。他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林则徐自己对这两句诗很欣赏,常常吟诵不离口。
拙:谦虚地说自己缺少才能。养拙:指退职闲居。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缺少才能,革职充军正是合适的。这里隐含着对道光帝忽战忽和,自己被革职,报国无门的忿懑。
最后两句用“断送老头皮”的典故,安慰他的妻子。据《东坡志林》记载:宋真宗赵恒听说杨朴善于写诗,召见他问道:“你这次来京,有人作诗给你送行没有?杨朴说:“我的妻子有一首送行的诗:更休落魄耽杯酒,日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这一回老头子可完了!)后来苏东坡因反对新法被捕,妻子送他出门,伤心落泪,苏东坡对她说:“你就不能象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诗给我送行吗?"苏妻想到这个故事,破涕为笑。
(二)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国,次韵奉谢(选一首)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程玉樵-名德润,当时任甘肃布政使(一省的民政长官,又称落台)。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美称。落麻:布政使街门。林则徐1842年9月充军伊犁,逾经兰州,程玉樵在衙门的若己有后花园里,设宴为他送行,并作诗赠别。林则徐依照他的诗作的韵脚写了这首诗,表示答谢。
开头的两句是说,我没有良策平定侵略,提到在广东训练水军终遭阻挠而夫败的事,感到惭愧。楼船:古代有的战船。
第三句是说,在林则徐写这首诗的前一个月(1842年8月),清政府已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战争暂告结束。诗中这两句是说,听说像虎狼那样贪婪的侵略者发动的战争已暂停(戢:停止),但必须时时防范它那蚕食鲸吞的野心。
第四句,合:理应。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山顶终年积雪。这句表现了林则徐不计个人得失,而以国事为重的豁达胸怀。
第五句,摩:这里有镇抚的意思。岭海云:指广东一带侵略战争的风云。这句表现了林则徐仍牵挂着东南前线的海防和战争。
第六句,这句是说多谢程玉樵赠给他的像珠玉那样珍贵的诗。
第七句,杜司勋: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写过不少感伤离别的诗。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李商隐有“刻意仿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的诗句。这句表现了林则徐伤感惜别之情。


作者简介:胡采云,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地方电视台及报纸,《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院长,《沧浪文学》杂志终审。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地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常常忙不迭地,竟然也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