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忧患意识”杂谈
文/文明之士
忧患,作困苦患难解,指人生经历中一种恶劣的境遇,故而常有“饱经忧患”的说法;但由于“忧”、“患”二字均有忧虑的意思,所以“忧患”的词义也可作为发愁、担忧解,则指的是人的一种情感,自然也属于非良性的性质,因而同样不受人们欢迎和看好。不过,倘若将“忧患”和“意识”组合到一起,其含义便得到了升华,成为高层次意义上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境界。决不是人们日常间为个人功名利禄、升降沉浮及工作和生活中的其它私事产生的那种忧愁烦闷所能比拟的,更绝非那种为一点小事不顺心就整天悲悲啼啼的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
本人第一次遭遇到忧患一词正是在“不知愁滋味”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少年时代,那时读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谓“人生识字糊涂始”,感到有点难以理解。按说,人读书识字就意味着增智慧,长识见,明事理,怎么反倒变成“糊涂的开始”了呢?不过鲁迅在文章中一开始就申明,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他翻造的。于是我放弃了“糊涂”,将兴趣转向原句,到处寻找其出处,最后终于在一位饱学老先生那儿得到答案,原来它出自于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七古名篇《石苍舒醉墨堂诗》。其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此诗过长,后面一段从略)老先生讲解了整首诗的意思,还特意尽自己的理解,为我诠释了“人生识字忧患始”的含义。我虽然茅塞顿开,终究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也使我从此对古人的忧患诉说有了别样的关注和情趣。例如,读《楚辞》,我感觉到屈原的所有文章似乎都散发出忧患气息,便老是考虑他何以如此执著,甚至不惜投江而亡,以至于我对他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之语感受特深,并摘录作为名言,珍用至今;中学期间学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中最后那一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文字,令我感动得许久不能自已,觉得范仲淹的“忧”非同一般,实在高尚至极,并在作文课以它为内容写了一篇洋洋洒洒达两千言的论说文,居然让语文老师击桌赞叹,将它选作范文还推向了其他班级。后来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章句下》),此言大家未听说过,尤其对前一句不甚理解,我当即站起来详细地说明发挥了一通,顿时让老师和同学均刮目相看。这都是我平时关注古人的忧患意识并做过许多思考琢磨所带来的结果,同时,在这样一个思考琢磨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这古人分明就有一种忧患意识的传统,自《周易》的“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起,历代以来心怀浓重忧患意识者不乏其人,乃至可以说比比皆是。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然,我这里用“忧患意识”来说明古人的这种态度,乃是按照当今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为之,古时好像还没有出现这个名词。依我的了解,“忧患意识”这一词语应当不是古人创造出来并曾运用过的,究竟由何人于何时开始使用它,却又无从得知,也难以考证。依稀记得当年那位老先生为我讲解“人生识字忧患始”时,似乎听到他也说起过忧患意识。连很平凡的一介平民都能随口说出它来,可见这忧患意识一词还是有些历史的,可能也曾有过较大范围的流传,然而当时我的悟性还不太高,也不可能具有什么理性思维水平,所以没有将它记在心里,更遑谈重视。直到有一天读到宋朝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寛,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我突然感觉自己这方面的思维有点豁然贯通了。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创作诗词很多,今存的作品光是诗就有九千多首,内容极其丰富,尤以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居多;陆游曾投身军旅,积极抗金,收复失地,终其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写下了有名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在陆游身上,我明显地看到了一种很特别的精神,即矢志不渝的“忧国忧民”,《病起书怀》诗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是他最真诚的内心表白。而且,这种精神不单为陆游所有,更为历代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所具有,前文讲到屈原的“知我者谓我心忧”、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这一精神的反映。纵览我中华几千年文明史,它其实属于我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一个优良传统。这就是忧患意识,古人或许没有使用过这个名称,但却使得这种崇高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大家熟知、使用广泛的专门术语了。

屈原:知我者谓我心忧……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忧患意识”一词到了早些年才在我国社会比较多的出现并曾一度风行,最先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其时,折腾了近二十年(1957——1976)的极“左”时代早已结束,学会了反思的国人注目一看,被折腾苦了的国家不仅远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而且还被原来同处一条起跑线上的一些周边邻国和地区抛在后面;再通过业已打开的国门仔细往外一瞧,可了不得!那“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精彩得真的让自己“很无奈”。不平衡和不情愿的心态油然而生,到了有识之士那儿便上升成了忧患意识,再经过他们的热心宣传呼号,逐渐在全社会传播开来,虽然未曾形成一种整体的全民意识,但也警醒了相当一部分国人,使他们确实为自己国家的落后感到了切肤之痛,从而激起了奋发图强、急起直追之意。记得《人民日报》前前后后刊发过多篇有关文章,其中一篇“社论”的题目就叫做《增强忧患意识 锐意开拓进取》。后来有段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关于“球籍”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的主要意思是说,如再不奋起,再不努力,我们中国就有可能被开除地球球籍。话虽惊世骇俗,但的确振聋发聩,充满了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给国人以极大的震撼。所以当时形成了一场非常热烈的全国性大讨论,参与的人相当多,尤其令年轻的莘莘学子情绪激昂,心情振奋,所产生的效果自然是积极和良好的。以后,关于“球籍”的议论还时有所见,就连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除‘球籍’!”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优良传统的忧患意识,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实际就是对国家及民族前途命运的热切关注,还常表现为一种关于未来的预见意识与防范意识。当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它突出的体现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和平安定、顺利向前发展的时期,它突出的体现便是“居安思危”。总之,其实质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对于一个正在努力奋进的国家,一个正在再度振兴的民族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必须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认同,使之成为一种全民意识,一种全民族共有的崇高理念。对此,党中央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前任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例如在2008年两会期间,他在讲话中提出进一步加强三个意识,即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而忧患意识就摆在第一的位置;最近在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他又说到:“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忧患意识依然放在第一。

增强忧患意识,锐意开拓进取
我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事业,已进行了三十多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外忧内患还不少,尤其是国内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习近平就尖锐地指出:“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仅是从党内这个角度而言,还没有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那都是“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否则,就会妨碍我们的继续发展,危及我们事业的成功。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因自己己取得的成就而过于沾沾自喜,恰恰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在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全民继续才结一心,共同做出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好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将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远大目标。
(写于2013年,2021年11月发出)
音乐:忧患在我心-《A Dream》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男,湖南省双峰县人。1965年高中毕业于邵阳市一中,随即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后便以行政管理工作为主,但始终兼教学工作,在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休。从小爱好文学,尤喜古典诗词。作为兴趣爱好,常写一点小文章与诗词作品,在朋友圈里传阅,获得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