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慈母心
文/望京
我的《侍母札记》发表以后,不时会有一些朋友来跟我谈论自己的母亲,每次都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在我耳边萦绕,让我难以忘怀。几天前,一个朋友就给我讲了他眼里的母亲,让我感慨不已。
母亲和两个哥哥在农村老家生活,都有自己的果园,虽然一年很辛苦,但收入不错,一大家子都住上了新房,添置了洗衣机、冰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他两口子是工薪阶层,一个女儿,经济条件虽说一般,但比父母和两个哥哥过的舒适,在城里上班,至少不用风吹日晒,再说年轻人从不攒钱,存钱,该吃的吃,该喝的喝,生活倒也不比谁差。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要时常牵挂他,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时学步,每走一步,母亲都在担心,好不容成家立业了,远走高飞了,母亲还要操心儿女们。挂念孙女,总是找很好的理由给钱,挡也挡不住,这都是她从牙缝里节省出来的。
一件事一直压在他心头,犹如鱼刺在喉一般难受。母亲吃东西总是先吃不好的,再吃好的,结果好的也放的不好了,穿衣服也这样,遇着个咳嗽感冒,总是先硬往过扛,实在过不去,才去医院,最后是人罪受了,钱没少花,钱更舍不得花,认为钱就是用来给儿女攒的,却不知儿孙自有儿孙福。
母亲和他两个哥哥虽然在一个村子里,但分开过,相互住得不太远,平常各忙各的,也不是天天见面。有一次,二哥去镇上赶集,置办一些农资用品,忙了一晌午,把东西装上三轮车,准备返回,感觉有点饿,就去虎子饭馆,要了两菜一汤,一边吃喝,一边和几个认识的熟人打招呼闲聊,二哥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大户,别人羡慕,二哥也自得其乐,平时到镇上办事,饿了就下馆子,光景好了,也不在乎这两个饭钱,有时候兴起就叫几个好友一起喝两口,倒也滋润。今天,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出来,都有三轮车代步,各自准备回家。就在饭馆门口,二哥遇上来赶集的村里人,说母亲也来赶集,二哥急忙去找母亲,母亲没有手机,不大的街道,二哥来来回回跑了无数回,就是找不到母亲,突然看见母亲在一拐角屋檐下躲着火辣的太阳,头上顶着泛黄的白毛帕,啃着自带的干饼子。二哥一看,急得能跳起来,强压住心里的火气,走在跟前说:“妈,你啥时候来的?”母亲说:“来了两三个钟头了。”二哥又说:“我也饿了,饼子让我吃一口。”母亲把正吃的半拉饼子递给二哥,二哥接过饼子就摔在地上,母亲一脸茫然,在二哥肩膀上推了一把,劈头就骂:“你给老子把好好的饼子扔了咋?”二哥“愤慨”地说:“好妈呢!这么热的天,你饿了就不能买个吃的,哪怕吃碗饸饹呢,汤汤水水总比干饼子强吧?”母亲才恍然明白,说:“又不怎饿,垫一垫就回去了……”二哥“恨”气地说:“咱现在又不是像以前一样手里捉不住钱,一年收入好几万,你攒得有什么用?就不能对自己好一点?”母亲哈哈哈哈……笑的前仰后翻:“就那几个钱,你们齐刷刷弟兄仨真有个什么急用了,妈这几个钱说不准顶上大用哩……”二哥眼泪婆娑,无奈地说:“跟你就说不明白。”一把拉着母亲往饭馆走。这是二哥长大后近三十年第一次牵母亲的手,二哥清楚地记得母亲原来的手柔软、纤细,而今,母亲的手却像自己地里的古树桩子一样……
母亲这一代人大多数是穷苦出身,经历过太多磨难与饥馑,辛辛苦苦一辈子,就盼过上好日子,而今,好日子来了,还万安按苦日子过,她们对谁都好,就是对自己过于苛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活着。
作者简介
望京,男,陕西延川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华网》《祖国网》《陕西日报》《陕西公安》《西部大开发》《陕西日报》《延安日报》《文化艺术报》《健康导报》《时代人物》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