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城外面套着一个不规则的外郭,就是清朝修建的圩子墙。这好比是一个人,里面穿了个方正内衣,外面罩了一件潇洒的薄呢子大衣,把整个济南市区罩在里面。
济南府成型于宋代,最初是夯筑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瓮以砖石,改造为砖城。济南明代城墙周长6160米、高10.7米、阔16.7米,西门、南门、东门外还筑有瓮城,城关建有城楼4座、箭楼3座,城墙上筑有角楼、敌台、铺舍等防御设施,垛口3350个,下部青方条石垒砌,地面上约2.5米,上部青砖砌筑,每块砖重10—15公斤,可谓固若金汤。
老济南的内城共有七个城门,这七个城门的分布是:
东——齐川门 (东关大街附近)
南——历山门(本名舜田门) (朝山街附近)
西——泺源门 (估衣市大街附近)
新西门
北——汇波门 (大明湖通向护城河的水门)
新北门
西南——新南门
在这七门中,齐川、历山、泺源、汇波四门,是宋朝永嘉年间所筑,明朝洪武年间重修的。到前清光绪年间,又增辟了“乾健”“坤顺”“巽利”三个城门,这便是现今的新西门、新北门和新南门。
汇波门是一个水关,因为风水的迷信,门虽设而常关;齐川门向东接着东关大街,历山门向南接着朝山街,泺源门向西接着估衣市大街,汇波门流通大明湖与城北的水道,其余的新西门、新北门和新南门,都是济南内城交通的要隘。
外城圩子墙有十个城门,这十个城门的分布是:
东——永固门
南——岱安门、新建门、水门
东南——永绥门
西——麟趾门、普利门、永镇门
西北——小北门
东北——永靖门
这个外郭绕着内城大半圈,把内城围了个严严实实,内城外面的热闹街市也全都罩到了里面,再加上这十个城门,内外城互通有无,其乐融融。
为什么济南的城门没有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标准建呢?
有一个说法就是济南是一个泉城要照顾泉脉的缘故。
另一种说法,或许是出于聚财藏气的风水考虑,南门居中,东门偏北,北门偏东,西门偏南雅称“四门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