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知识的力量
料石产量成倍增长,可苦了收方员。白天收方记了几大本子数据,晚上得用算盘噼里啪啦磕打半夜,熬得头昏脑涨,明天还得接着干。人忙易出错,就有人找上门来,说给人家的方数弄错了,翻开账本一算,还真的算错了。水库大坝所需用料石的总方数是目标,民工队生产的料石合计方数按目标数的百分之一百二计算,只能多,不能少。可是收方员都是年轻人,打算盘不是很在行。这样耗下去,也不是长久办法。
指挥部的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去县里开会弄回来一个胶木箱子,据说是苏联专家留下来的手动计算机。打开一看,有俄文说明书。我们这一届学生上初中时恰好赶上教育改革,试行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学习俄语,高中毕业基本上可以用俄语会话、写小文章,没想到能在这里派上用场。说明书中有不少专业术语我看不懂,仅能理解个大体意思,只能对照着说明书在计算机上摸索。那时候毕竟年轻,有精力、有干劲,没揣摹几天,即可以进行操作,半个月往后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了。这一下可解决了大问题,比珠算快多了,但是却加大了我的工作量,得赶紧培养助手接盘。

当时,到处都在搞水利工程,炸药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上级把指标捏得很紧,严重影响着工程进度,成了卡脖子问题。记得高中化学课讲强氧化剂时,恩师吉兆君曾经领着我们课外活动小组搞活动,用硝酸铵做过铵木炸药,效果还相当可以,何不一试?我把想法透露给指挥部,领导们大力支持。经过几次小试,产品效果还不错,可以投入批量生产。大沟口水库建设指挥部打报告,县革委特批五吨农用化肥硝酸铵,从县木工厂运来松木锯末、刨花,在远离村庄的一处生产队打麦场房支起了两口大锅,抽调几名民工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
一口锅用来翻炒粉碎成细末的锯末刨花,把握焦黄而不致炭黑的程度,铲出防潮封存。另一口大锅里添入适量水,边加温边逐步加入五倍于水的硝酸铵(硝酸铵在沸水中的溶解度为百分之五百)。待水分蒸发殆尽达到锅里几乎成为纯液态硝酸铵时,过筛子加入焦木粉,边加边用长木铲围锅台逆时针转圈搅拌,务必均匀。待成稠糊状时铲出抹入模子成型。这是个力气活,特别是快出锅时的搅拌,须三四个壮汉喊着号子通力配合,一般人干不了。最后的铲出、分装成型要眼疾手快,慢了、凉了就可能结块。因为是土法操作,一次仅可制作百十来斤。不过,可以连续作业,只要原料跟得上。
大沟口水库自己成功制出铵木炸药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播全县。县革委召开现场会表扬推广,有几处水库工程还派专人来学习取经,回去也自己照着干。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生产力!通过大沟口水库建设工地的锻炼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毛主席所说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是多么伟大、正确、及时,尤其是我这个连女朋友也处不上的“黑五类”子弟,总算找回来了一点做人的尊严。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