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孩子的爱心比数落孩子更管用
严新权
今早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妇女跟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走。因为下雪路滑,老人走得慢,跟不上小孩儿,而小孩子蹦蹦跳跳还到处乱跑,老人对着孩子着急地说:“哎呀,你可真够呛,一点也不听话!快点过来,那边溜滑,你别再摔了,真摔了,我可没法跟你妈你爸交代!”可孩子依旧无动于衷地乱跑。
相信各位对这样的情景一点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平时也是这样陪护和教育孩子们的。
那么,面对孩子的好动、顽皮、做事没紧没慢,这种埋怨、嗔怪孩子“你怎么这么贪玩、这么淘气、这么不听话……”的做法,对孩子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
本人认为:教育孩子,不管用批评的方式还是开导的方式,归根结底是应该让孩子能受到启发,能意识到什么,从而唤起他们的自觉、自律,我们要把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清楚,要把教育孩子的目的重点放在对孩子终生有利的能力和素养提高上,应该特别注重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只让孩子感觉是在受谴责、受数落!
以上述祖孙二人的情形为例,老人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堆话,根本没起到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作用,相反,大人越批评他,他越觉得自己有能耐,或者让孩子越来越适应、反感长辈的唠叨变得散漫任性难以调教。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小时候往往是天真无邪、善良有爱心的,只要我们善于巧借时机、因势利导,能随机应变地把责任意识渗透给孩子,用培养“小大人”的思路和方式来引导他们,效果也许会意想不到的好——老人站在原地不动,告诉小孩:路太滑了,我岁数大了,撵不上你,你别跑了,来领着奶奶(姥姥)吧,不然,奶奶(姥姥)要是因为撵你而摔倒了,你不心疼吗?你爸爸妈妈不得给我治疗吗?他们还有时间陪你吗?我还能陪你玩、陪你上学、接你回家吗?爸爸妈妈不得怪你乱跑才害得奶奶(姥姥)摔跤了吗?同学、老师听说这件事,不得笑话你不懂事吗……孩子若能过来“领着”你,你就夸他(她)懂得心疼奶奶(姥姥)、真是让大家喜欢的好孩子,同时你也借机牵住了孩子的手,达到了控制孩子行为进而减少危险的目的!最主要的,还培养了孩子的孝心、责任心。
这对他克服散漫任性的心理、避免他以后误入歧途、形成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有重大意义!
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