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泉碑廊品记
文/安曼
序 辛丑十月初七申时,暮秋初冬,午后晴空,一行驱车辉县百泉湖。导游言七·二四牧野水涝,枯竭十八年泉涌,复现澈湖涌泉圣境。登临碑廊石刻,品观记之。

雕栏固石砌,风柳袅鱼呈。登临碑廊高亭,苏门观圣境。恰是残阳夕沐,暮云弦月宇瀚,远山华楼耸。孔桥澈涟碧,盆泉珠珍莹。


牧野客,贵刻品,史绪涌。岳飞庙遗,报国尽忠太行勇。苗绶东坡唐寅,乾隆白衣观音,斜竹画腹僧。掘冢食尸惨,归阶烟尘松。



注 1.百泉景区是河南省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位于辉县市中心西北五华里的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
2.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缝中向上仰天喷出,就形成了碧波荡漾的百泉湖。
3. 1750年9月,乾隆皇帝从北京取水道南巡,到天津后,转北运河到临清州入卫河,逆流而上,船停靠卫辉府,拜谒比干庙,继而乘船经新乡北关西行,沿大运河来到卫河的源头——百泉。晚上,乾隆住在百泉翠华行宫(今百泉湖东岸百泉干部疗养院内),其母亲住进了白露园。乾隆游览百泉并留下诸多诗词。感慨百泉美景,对随行人员说:“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
4. 百泉碑廊 每一通石碑都是艺术珍品。不论是行草隶篆,还是欧颜柳赵,都是书法雕刻艺术的瑰宝,是悠久历史的遗存和厚重文化的积淀。有历代名人如苏轼、崔白、岳飞、唐寅(唐伯虎)、郑燮(郑板桥)、赵孟頫、董其昌等许多人留下的墨宝。
5.尽忠报国 是民族英雄岳飞在苏门山一带安营扎寨抗击金兵时,所题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镶嵌在碑廊墙壁上的这幅四碑屏,岳飞真迹。龙飞凤舞,笔力刚劲,字里行间显现出不屈的铮铮铁骨。岳飞的四碑屏,是当时岳飞为激励将士勇敢抗金而题写的。
6. 竹石图 扬州八怪郑燮郑板桥所画的竹石图,竹子不多,却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每根竹子上的竹叶,只有寥寥几个,好似随意点缀了几笔,却都恰到好处。仔细一看是一首诗。
7.布袋僧衣图 在碑廊的最顶端,立着一通圆顶的石碑,这是北宋画家崔白的《布袋僧衣图》。石头本来是坚硬的,可画家流畅的线条,却让它有飘飘欲飞的质感,坚硬的石头立时变得灵动起来。画面上是一个化缘而来的老和尚,他身背化满布袋的食品,拄着虬龙一般的拐杖,满脸的惬意和满足,再加上颤颤巍巍的步履,整个老和尚栩栩如生,煜煜生辉,勾画了老和尚清静无为的生动现象。珍贵的不仅仅在于这幅图画,更让人惊叹的是上面还有苏轼的题词“妙乃过吴”,说这幅画的妙处超过了吴道子 。
8.碑刻记载,1875年,荒年蝗灾,辉县饿殍遍野,甚有掘冢食尸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