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村火种赵俊义
作者:高树业
赵俊义(1915—1998)出生在中国红村——山东省临沭县朱村,这个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同敌人殊死搏斗,涌现出了大批英烈模范人物,在建设新中国的各个时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被称之为“中国红村”。赵俊义其父赵虎一家,房无一间,地无一陇,全家只好为村里的官僚地主看守坟墓,住在坟墓旁边的几间小屋子里,靠耕种坟墓边的土地为生。每到村里大户人家有红白喜事,他们全家忙里忙外日夜不息。赵家人无论年龄大小,村里人都称小赵,赵虎也没有什么正式的名字,后来村民把他的姓氏和乳名合起来,称为赵虎。因此,他们家处于全村的最低层,受尽了奴役和压迫。
赵虎生来聪明勤快,有一手好技艺,就是当服务员时能将桌上斟满酒的杯子一个一个用手指弹到主人和客人面前,且酒不会溢出。凭着这种技艺,有时能得到主人或者客人的一点赏钱补贴家用。赵虎又是个热心人,只要得闲就帮助乡亲办这样那样的事情。当时他们家一带土匪横行,东海县禹山一带的土匪经常来“拉户”也就是绑票,把农户家的主要人物绑走,索要赎金。赵虎就帮着乡亲们向土匪要人。有一次,他又带着乡亲们去赎人,可能是因为带的钱财不多,土匪头子杨文早虽然放出了被绑的人,又派手下土匪在返回路上把赵虎活活打死。
赵虎一家本是朱村南边七八里远的河口村人,由于家里贫穷才到朱村为王家地主看守坟墓的。在赵俊义童年时期,河口赵家为了摆脱贫穷的命运,集全家族之力选择了聪明好学的赵俊义一人,供他上学。可是只上到高小(六年级)就因为供应不起辍学了。
抗日战争前,赵俊义随父亲去山东潍坊讨饭,在那里认识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初步接受到了党的教育。回村后他动员本村王经奎、王经五去苍山县酒泉参加抗日救国培训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39年1月回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王经奎任支部书记。从此革命烈火在朱村熊熊燃烧。
在新四军老四团及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朱村人民斗日寇打蒋帮做军鞋送军粮,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烈士十余人,南下干部十人。著名的新四军老四团“钢八连”就诞生在朱村,朱村保卫战,军民协力,打得日寇大败而归。党支部书记王经奎同志1941年就担任了滨海军区临沭独立营二连连长,1946年在转战东北经过诸诚时,由于当地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军围困在炮楼里,周围堆了玉米秸秆,外面架了机枪,喊话让他们出来投降,他们英勇战斗,坚守不出,敌人放起大火,他们六名同志壮烈牺牲。赵俊义在家乡坚持斗争,担任李庄区(驻地在现在的郯城县李庄镇)区委书记区长,组织郯城东海赣榆的军民同日伪军等进行了极为艰苦的斗争,特别是在兼任东海县县委书记县长时,白天在县政府办公,夜晚则露宿田野场园树林草垛等处,许多同志被日伪军等偷袭暗杀。这期间,赵俊义带领军民彻底消灭了东海县一带的多个土匪组织,也包括杨文早等人,为父报了仇,为民除了害。
解放战争时期,赵俊义任路北东海县县长、临海县县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任台州专署专员,后任鞍钢建设公司纪委书记,他的战友雷锋同志,因公殉职,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表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良好风尚在全国发扬光大。以后他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甘肃酒泉任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在酒泉这个极其艰苦的地方踏实工作,并积极为党组织选拔推荐人才,推荐乔石(当时任公司后勤部长)夫妇等多名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也和乔石等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休前,赵俊义任冶金工业部长沙矿山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正厅级)等职,1998年在长沙逝世,终年83岁。
赵俊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生。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出生入死,奋不顾身,一切响应党的号召,哪里艰苦到哪里去,从不讲究职位待遇,从不让家属子女占公家的便宜,他的六个子女都是普通工人和乡镇基层干部,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注:本文主要根据赵俊义同志后人赵和平、赵和理、赵鲁佰、赵鲁英、赵鲁燕、赵鲁明等人回忆和朱村抗日纪念馆部分史料写作。由于赵俊义同志很少与子女谈及自己的生平事迹,所以后人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少。本文缺点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2021年11月6日。)
作者简介:高树业,男,1962年生,山东临沭人,中共党员,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