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未足耳“花贵妃”
文/朱双顶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来哟嗬……”一曲深情的《敖包相会》之歌,将一对恋人相见喜悦之态尽情展现,海棠花就成了心中美丽姑娘的象征。海棠花从亘古走来,又绽放出时代的爱情之艳而永续传唱。
“想得杨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载。”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画作《乞海棠》,原来画中竟暗藏着这样的神韵。这令人不得不想起杨贵妃与唐玄宗之故事了。据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上皇登沉香亭,召大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自此,便有了海棠花的妩媚高贵,若得文人骚客总是见花思迁而寄情别恋。宋代杨万里在《晓登万花川谷看海棠》诗中写道:“夜雨朝晴花睡余,海棠倾国万花无。馆娃一样三千女,露滴燕脂洗面初。”元代张弘范更是别开一面,在《点绛唇•咏海棠》词中就写道:“醉脸匀红,向人无语夸颜色。一枝春雪。犹染嵬坡血。庭院黄昏,燕子来时节。芳心折。露垂香颊。羞对开元月。”此花彼人、此景彼意,便成了他们的画中景、诗中喻、词里蕴。
“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唐代何希尧在《海棠》一诗里,赞美海棠花初放之姿时是美中有话。原来晋朝时豪富石崇是爱海棠花的名主,他做荆州刺史时,在洛阳建造了一座花园,就是赫赫有名的金谷园,园内种植了许多海棠,深爱海棠花的他,却有一件憾事,就是在海棠盛开时而闻不到花香,于是对着盛开的海棠花无奈地感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不知海棠花能否感知?
那么,海棠花究竟没有香呢?传说海棠花来自天上广寒宫。原来玉帝的御花园中有一个花神叫玉女的,她一日去好友嫦娥的广寒宫中玩,不意间看见一种从未见过的仙花,很是奇巧可爱,这是如来佛为庆贺王母娘娘的寿辰,特意派人从天竺国送到广寒宫来的,因为此花耐寒。玉女心想此花玉帝园中没有,就缠着嫦娥讨得一盆,不想正出宫门就迎头碰上了王母娘娘,被她一怒之下将玉女及那盆花儿一起打落凡间,落在一个叫“海棠”的美女院中,从此人间便有了以此女名字命名的“海棠花”了。花落人间,可它的香魂却受惊吓而随风飘去,是香飘云天外,海棠花便没有了天香。
但是,清李渔对海赏花有色无香提出了质疑。他在《闲情偶寄•海棠》中说, “海棠有色而无香”,是《春秋》中责备贤人之法。他认为海棠并非完全没有香气,是不幸地被艳丽的颜色掩盖了,它的香气只存在于隐约之间,就像一个人有两种技艺,稍差一点的技艺就会被十分精湛的掩盖住。为了证实真伪,李渔就去闻刚开放的海棠,果有一种清淡的芳香,有了自己的闻香之体验,就是要慢慢闻,而不要使劲闻。于是就有了感悟:如果海棠完全没有香气的话,那蜜蜂蝴蝶就会过其门而不入了,又为何有郑谷《咏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之句呢?由此看来,石崇爱海棠花也是徒有虚名了,是慕花的艳丽与浓香装面子而已,却以“海棠花有色无香”误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宋苏轼却不为所误,他在《海棠》一诗中就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如果无香,何来“香雾”之说呢?这样一看,李渔也只是拾得苏轼的余味罢了。

也正因如此,海棠花成为了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国艳”,享有“花中仙子”、“花贵妃”、“解语花”之名。李渔更是将秋海棠叫着“断肠花”,说是相传当初有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没有来,涕泪洒地,就生出海棠花。于是海棠花就有了苦恋的意蕴,表示一段苦涩的恋情始终没有结果。而令人感叹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其前妻唐婉,就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陆与唐是表兄妹结婚,感情深笃,却引起了陆母怕儿子陆游耽于情爱、影响前途而极为不满,硬是生生将两人拆散,分手时唐婉赠陆游一盆四季海棠,叫它“断肠红”,以寄相思苦恋之意。陆游将它改称“相思红”,却怎么也不能了却心中之痛。多年后,俩人又偶遇沈园,陆游写下了令人断肠的《钗头凤》一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将无限悲怨寓于词中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唐婉更是悲中生怨而抑郁,不久便抱憾死去,一棵多情的“海棠花”就这样枯萎凋零。
海棠花就其本身来说,属于苹果属多种植物和木瓜属几种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花木植物,广泛用于园林艺术和植物造景。它未开时红色,开花后渐变为粉红色,多为半重瓣。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四大品种,合称“海棠四品”。海棠花或胭脂点点如晓天明霞,或柔蔓迎风而娇弱无力,或玉肌泛红而花色烂漫,倍受人们的喜爱而植于人行道两侧、亭台四周、水岸池边、家中院中,是“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海棠花的美,自然少不了文人雅士的凑兴,可以说是诗词中里有人赞,少一为之即见怪。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因为在四川避乱时,没有一首诗提到海棠而被人见怪,有人猜测说是由于其生母名叫海棠而使然。李渔借赏家乡杜姓人家院中海棠花之机,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为杜甫解嘲道:“此花不比别花来,题破东君着意培。不怪少陵无赠句,多情偏向杜家开。”由此可见唐代文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宋黄庭坚的《海棠》,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海棠花的专情,是“海棠院里寻春色,日炙荐红满院香。不觉风光都过了,东窗浑为读书忙”。而金元时期的元好问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中,对海赏花更有自己的感悟,以此教导儿辈虽是“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定要“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凡此种种,赞美海棠花的诗词是举不胜举,是“东风一树玉胭脂”。
“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赞不尽海棠花娇艳美,也写不完海棠花相恋苦,唯将“玉环梦断风流事,银烛歌成富贵词”,再续上“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新唱词。我虽五音不全,但《傲包相会》之歌却总能从口中不时地哼出,歌中的海赏花,也让我常想起周恩来总理生前在西花厅前植下的海棠花,一定会安好,因为它承载着伴侣邓颖超的《西花厅的海堂花又开了》之挂念,早已被放下,而在九泉之下与总理再续琴瑟和鸣了。
二〇二一年九月一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