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 柳
沈学印

折柳,古人折柳相赠与惜别怀远是有其寓意的。因为柳树有着易生长且成长快的习性,而这一特点恰恰寓意着朋友离去无论漂泊在任何地方都能适应环境,并且还能很快地创造出枝繁叶茂的局面。那纤细而柔软的柳絮就象征着绵绵的情意。另一点是取用了“柳”与“留”的谐音,使“折柳”有了相赠与挽留的意思。列举一二:
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思行人而折柳之意显而易见。
唐代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宋代林洪《折柳》:“湖边杨柳色如金,几日不来成绿阴。折得柔条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古往今来,以“柳”喻物和描写“柳”的诗词、以及与“柳”有关的情诗趣话是有很多的,如:
把睡眼刚展比喻为“柳眼”,李商隐就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具有情。”(《二月二日诗》)
把女子细长的秀眉称之为“柳眉”,唐代诗人王衍的《甘州曲》就这样写道:“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其中“柳眉桃脸不胜春”的“柳眉”就是指女子的“柳叶眉”说的。
还有把女子柔软的身腰喻为“柳腰”, “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唐·韩偓《频访卢秀才》)
这些都是把柳作为美好的象征,大加赞美喻之。
另外,在清朝前后还有一项叫“射柳”的娱乐活动,也是很有新意的比赛项目,据说有些地方至今还在保留着它的“原滋原味”。
柳绿柳又黄,春去春又归。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柳色同”。
还是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的诗句说的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1年11月21日8点58分写于“悠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