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打凿料石
大沟口水库第三次上马,动员了以赵村公社为主的三万多名民工开赴工地,在周围村庄或废弃窑洞里安营扎寨,自带口粮,以大队为单位搭灶起伙,按营、连、排、班军事化编制。全工地上下工听号,各单位行动听哨,一切行动听指挥,举旗、列队、唱歌、喊口号。民工的主要任务是就地取材,打凿石料,就是把放大炮崩下来的优质花岗岩,按规定尺寸打琢成规整的石条。农民们犁耙整地、摇耧撒籽干农业活都是行家里手,但打凿石料却个个是门外汉。指挥部特地从河南林县请来了几名凿石高手,手把手教会民工。放炮队解散后,我又加入到浩浩荡荡的碫打石料的大军中。
打凿石料这活,看起来直来摆去,没什么高深学问,可实际亲手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我自以为心灵手巧,可偏偏钢錾在我手里就是不听使唤。三天了,竟然把一块石头打成了一个没棱没角三扁四不圆的“毛蛋”,你说气人不气人!

不会,就学呗!我看上了林县技术员小王的手艺,就千方百计地跟小王套近乎。小王比我大八岁,叫王小虎,恰好我叫杨小沪,都是小字辈的,我们俩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别看小王年岁不大,在请来的技术员中就数他小,可他道行不浅。我俩面对面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他耐心地给我讲解。花岗岩是火山喷发时地心中炽热的岩浆涌出地面的,自然冷却形成的成分是复杂的岩石。受温度自然下降的影响,岩浆中的不同化学成分由于凝固点不同,凝固点高的成分,首先会凝结成形状不同的有色细小晶体群,这就叫“花岗”,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凝固点低的成分把“花岗”包裹其中,最后凝固成大型岩体,我们现在坐着的就是其中的一种。他又用指头划拉着石面说,石头里面自然形成的纹路叫节理,花岗岩的节理发育很致密但不均匀,所以石质坚硬而生脆,耐压不耐拉,撞击易开裂。针对这种质地的石料,必须采取相对适应的办法来对付。

他敏捷地一跃跳下巨石,示意我也下来,边围着石块转圈边比划着现场解说。最科学省力的做法是,以最大石面为着眼点,审视清楚节理走向,像庖丁解牛一样在心目中形成所要求石料的大致轮廓。然后划线,在线上凿一排适当深度的憋子眼,插入钢质楔状憋子,用大锤猛夯,产生反向推撑的内应力,当能量积蓄到极限,石头就会乖乖地按照你心想的方向开裂。这样一个面一个面的处理,一块四角方正、表面平整的规格料石就会摆在你面前。适应规律,掌握技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就缠上了小王师傅。在他现场亲自示范和精心指导下,一排憋子眼凿成。我扎起架势大锤高举,挨个煞猛地砸向钢憋子,“啪”的一声脆响,大石头按照节理裂成整齐的断面。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下把小王师傅抱起来,举得老高。之后,如法炮制,一步一步地实践、摸索、体会,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达到得心应手,取得了节节胜利。桀骜不驯的花岗岩顽石,终于乖顺得像一头识套的犍牛,左右适度,任其驱使。我又把这一逐渐成熟的方法在我们连试行推广,生产数量突飞猛进,被指挥部评为先进标兵单位。经验在各单位迅速普及,料石产量成倍翻增。我也被抽调到指挥部,担任技术指导兼收方员。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