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少良 (内蒙古)
推荐: 茹悦 (旅俄)
编辑: 海外华人文学
图片: 百度、昵图网

一片土地一片情
人生中的幸福多种多样,儿时的童真贪玩,偶尔使坏,任由着性子,高兴就快乐,快乐就忘形,全然不知幸福为何物,更不会去探讨什么叫幸福。慢慢长大了,风里来雨里去,酸甜苦辣都尝遍,世事十之八九不如意,终老难解人生味,一直在把幸福追。
家有儿女固然是一种幸福,在农村,还有一种另类情感---农民有地。家有良田胜千金,农民待他如儿亲,农民与土地的情结,从古至今,历久弥坚。自打农民有了自个儿的土地,自主耕种,这份感情日渐笃深,以至于视为己出,厚爱有加,亲切得冠之以不同的名字:自留地、弃耕地、开荒地……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像王满屯地,还有以地命名的人,像王土地。
自留地是头等地,面积不大,是家家户户最好的地,最好的地才能生长出麦子、谷子、黍子(糜子)、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人勤春早,布谷鸣叫,暖阳高照,闻着土地特有的清香味道,赤脚走在疏松的田埂上,似乎感到了大地的心跳...到了秋天,满地里黄灿灿、红艳艳、沉甸甸,看着喜人,打完场后,除去粜粮交足任务粮那部分,剩下就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如果还有结余会卖一些钱,补贴家用,余粮有时也接济旁人。小时候,远远萦绕在鼻息间那碗米饭丝丝缕缕的香气、望在眼里嚼在嘴里黄澄澄玉米窝窝甜甜的味道,如今想起还是那么“喷喷香”。民生大计,粮食为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更加深了对土地的珍爱与依赖。

大国疆土,小到农田,历来纷争不断,寸土不让。平素要好的乡里乡亲,心傍心,地挨地,中间以一道土堰子为界,有时就是这一道儿,划出了伤心的鸿沟,俩家从此不敢逾越田埂半拃。不过,别扭是暂时的,那颗淳朴善良的心终归会化解一切。
农村贯有"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之说。春夏秋冬,地里忙不停 ,耙地、平地、种地、犁地、浇地、送粪。脸迎黄土背朝天,一天从早干到黑,汗滴禾下土,希望靠作物。期间难忘的还属浇地,立冬时节已过,地头的水边流边结冰层,尤其夜里浇地,为了防止跑水,一锹一锹垒高堰子,和着泥水,弄湿了衣物和鞋子,脚下冰凉,头冒热气,只能来回走动,一停下来就打哆嗦。“种地无巧,水要灌饱”,田地水浇足,除盐降碱,改良土壤。可谓水之涟涟,情之殷殷。
土地是家园,是滋养生命成长的地方。岁月沧桑,耕耘其上,诠释着代代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不舍与热爱;土地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无私奉献给予回馈,同时也孕育出一种勤劳勇敢,热情淳朴,自强不息的农民精神,爱土地爱农民更爱家乡。
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农田及水利配套设施改造后,一条渠一排地一道路,整齐划一,纵横开合;排干渠疏浚,主干渠衬底,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结构改善;农村土地确权等系列变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物阜民丰,欣欣向荣,一派美丽乡村景象。
有一块土地耕种,既劳有所获,又强身健体,虽是简单,看似平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李少良
2021.11.18

李少良,内蒙古人,巴盟教育学院毕业,教育工作优秀教师!以教书育人,明目开智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