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战歌 大爱无垠
——《天下无孤》读后感
郭士勋
2021年11月20日
山东省临沂市政协委员,中共党员,当代著名作家张一涵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天下无孤》,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和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许晨先生分别作序;明天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有幸拜读,爱不释卷。我这个年近80的退役老兵,多日来,翻阅那一行行散发着墨香,闪动着大爱音符的文字;品读那一个个爱心天使,广大的志愿者们感人肺腑的故事,时常热泪盈眶。时而为志愿者的大爱胸怀而感动得落泪,时而为“问题儿童”的转变成才而欣喜若狂……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天下无孤》人间大爱海洋汹涌澎湃的滔天巨浪之中了。在这里,我想要急于告诉人们的是,新时期的沂蒙老区,谁是播洒大爱的人?我可以坚定地说,临沂市党委政府的领导,市关工委朱绍阳主任,市慈善总会徐福田会长,市志愿服务团的徐军团长,《天下无孤》作者张一涵,鲁南技师学院与河东智星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千千万万个志愿者们,及多年战斗在扶贫第一线挥洒血汗,勇于自我牺牲,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是新时期播洒大爱的人,他们是新时期的爱心使者,他们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人。
我惊叹作者的选材,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大格局的情怀,描准关系国计民生利国利民,扶贫攻坚这一千秋大业中波澜壮阔的场景;选取“以人民为中心”“以孤贫儿童为中心的中心”,深度解析沂蒙革命老区创新帮扶孤贫儿童的中国模式这一感人肺腑令人倾目的浪花,可谓伯乐之才。
作者张一涵深知,临沂市委市府及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帮扶孤贫儿童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市关工委朱绍阳主任(原临沂市委副书记),临沂市慈善总会徐福田会长(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两位领导的事迹也作了专门报道。两位老领导高悬明镜,清正廉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坚强党性和高尚情怀;鞠躬尽瘁,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被人们热情地称为“老百姓的父母官”,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有临沂市委市府,有民政局、教育局、关工委、慈善总会等部门做坚强后盾,全国劳动模范,临沂志愿服务团的徐军团长,带领八千多名志愿者迎难而上,付出了时间,熬红了眼睛,挥洒了汗水,操碎了心。下定决心“不让一个孤贫儿童掉队”。徐团长激动地说:“我们志愿者就是要当好桥梁和纽带,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孩子,这是我们志愿者的良知。”我想,这个良知背后,真善美的基因,应当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沂蒙精神。服务团已与全市4千多名孤贫儿童实现了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紧盯20年,实现稳定长期帮扶的模式。用双手托起了五千多名孤贫儿童的明天和未来。将人间大爱的雨露洒向了沂蒙的山山水水!
爱!永不言弃!一个个志愿者,舍己为人,全力以赴帮扶孤贫儿童,用人性的温暖和道德的力量谱写出一篇篇人间大爱的乐章!洒下爱的种子,也必将收获爱的果实,这种爱已经转变成整个社会的传递。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让人泪目,一颗颗善爱之心让人敬佩不已。我常想,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不过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有胸怀天下之理想,也只好望洋兴叹而已。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浴血奋战,有像沂蒙革命老区千万个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才将千年梦想变成现实,沂蒙脱贫!全国脱贫!奔向小康,实现民族复兴民富国强的伟大梦想!
我曾不止一次地赞叹共产党员张一涵,这位从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沃土中成长起来的红色青年作家,凭着她对共产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对伟大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诚挚热爱,以她超人的才华,写出了《硝烟中走来女神》《战旗下剑指苍穹》《沂蒙老支书》等一系列讴歌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为沂蒙革命老区的过去和现在、建设和发展增添着绚丽的光彩!像一涵这样的红色文学作家,是深受人民大众所喜爱的。
看到《天下无孤》后记,我终于了解了作者写作的初衷。作者写到:“我倾心力求让这部作品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紧紧围绕着沂蒙精神、志愿精神,围绕着志愿者和孤贫儿童,围绕着爱心和人性……写了出来。”“我真诚地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用自己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孤贫儿童前进的路程。”这是作者多么广阔的大爱胸怀啊!
读着张一涵的大爱名作《天下无孤》的动人故事,似乎使人觉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千万个雷锋又回来了;春日和煦暖大地,热风吹雨洒江天。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张一涵的这部警世之作,必将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将会影响着这个时代。称一涵为“爱心使者“,即使获得"矛盾文学奖",我认为都是当之无愧的。
本书字里行间还浸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其可贵精神就在于作者能从胜利中看到教训,在歌功颂德中发出善意的质问与反思。表现出作者对党、祖国和人民内心深处的无限热爱。文中写到“团长徐军拷问自己:孤贫儿童今后将如何生活?……这是徐军的揪心思考,也是留给世人和社会的沉重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第四章中写到,“当我第一次来到小燕家时,我震惊了!没想到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竟然还有这样一家人,……没有大门的院墙,紧接着是乱七八糟、垃圾遍地的院子,还有手一推就要散架的堂屋门,……大冬天的,地上还坐着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妈妈,蓬头垢面……旁边是两个脏兮兮……的孩子。”于是作者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和人间大爱的最强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做一个冷漠的看客,……”“我们没有借口,也没有理由让下一代人失去实现自我价值和报效祖国的机会。党和国家有温暖,我们就像使者,把这份温暖送到每个孤贫儿童的手中。”
作者那诚挚可贵的反思,使我感同身受。不由想起30多年前,1990年11月21日,领导安排我到苍山(今兰陵县)南马头村社教扶贫的日子。当时我父亲因车祸住院,(长达五个多月)。我为了扶贫,便请叔父陪护,这事我瞒过了领导,毅然前往扶贫村。当领导了解情况后,要换人,让我回来,我坚决地拒绝了。
这里是一个极其落后的村庄,进村后因换届选举全村发生武斗,开了土洋炮,有人被打断了肋骨。负责换届选举的片区黄书记家中后墙,在当夜被人用炸药包炸了个大洞,书记受伤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也不能继续工作了。多人告状、上访,搞得不得安宁。整个村子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机。当我向有关领导汇报后,领导考虑我的安全,让我撤出。我说:“我曾是一名军人,当兵的人都知道军人的使命是‘人在阵地在’!当逃兵是可耻的,我不能干这种丢脸的事情“,又毅然回到扶贫点。我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地区派驻负责苍山全县扶贫工作的段效明局长,组织党员干部到平邑县九间棚学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开展生产。全年在公路系统筹资15万元和农药、化肥、老人衣物、小学生学习用品等扶贫物资支援该村。通过派出学习,请县乡有关专业人员进村举办专业培训班,先后培养了桑蚕和小尾寒羊养殖能手,果林嫁接能手,木工,电工等技术人才。一年中,为该村新建学校,引水上山,家家安装了自来水,修筑了八华里长的四级山间公路,发展农业、手工艺、畜牧业生产,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年终被评为全县扶贫先进单位,在全临沂地区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回想刚进村时看到武斗的一幕,当时我震惊了。说心里话,我万万没有想到,建国40多年后,还会有如此贫穷落后混乱的村庄。眼前的现实刺痛了我的心,产生着同情和自责。建国40多年的时间,我们有些干部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是“吃肥了养胖了婶子大娘都忘了”?是否还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不尽职,不作为,怎能担当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420万人口,有120万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有3万多沂蒙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沂蒙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幸福美好的今天,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人民,“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就失去了人性和良知。建国四十多年的时间,连有些老百姓的温饱都没有解决,我们愧对老百姓啊!这不是应该令人反思和发人深省的吗?我想,这便是《天下无孤》一书更深层次的意义吧!重担在肩,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袖手旁观等闲视之了!我曾将这段扶贫故事名之曰:《扶贫村里的惊魂枪声》,收入我的散文集《情韵》一书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几十年的脱贫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终于实现了。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脱贫!奔向小康!中华大地一场轰轰烈烈,脱贫攻坚,没有硝烟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迎来了祥光普照万紫千红的春天。天下无孤!大爱无垠!唱出了一曲新时代铿锵有力的战歌!震撼和轰动着整个世界!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多么值得庆幸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也是值得每个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力量!
近日,在《临沂市作协2021年工作报告》获悉,《天下无孤》已在全国权威刊物《中国作家》第10期头条发表,并出版单行本,发行全国。近期将在北京举办《天下无孤》作品研讨会。张一涵的这部名著,将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样,由历史铭记,震撼和感动着这个时代。老夫表示热烈祝贺!并祝愿张一涵,继续努力,更上层楼,写出更多更好脍炙人口大爱无垠的名作,以飨世人,我们期待着。
附作者简介:
作者郭士勋,1943年生,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中文教授。早年入伍,曾就读武汉军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无人机飞行操纵手。退役从教,曾任临沂市公路中专、交通部电视中专山东临沂分校校长。曾与山工大、曲师大、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校外大专本科班,被评为优秀办学单位。曾分别被国家交通部和山东省交通厅评为全国交通教育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交通教育教学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为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曾参创篆书《百廉图》献北京奥运会,荣获镀金鸟巢模型一座。其诗书画作品曾多次在各类报刊发表,个人专著有散文集《足音》《情韵》、诗词集《心声》、书画集《墨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