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 柳
黑龙江 沈学印
折柳,这一美好的词汇出现最早的时间是在六朝无名氏所撰写的《三辅黄图》一书中。
柳,即杨柳,它是报春的使者,也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腊日》中就写到: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这个“柳条”指的就是杨柳的枝条,预报春天来临的绿色信息。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喜爱杨柳就象喜欢春天一样,“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春景》)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宋·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说的都是柳色青青,折柳相赠,多少送别离情,都牵挂于嫩柳枝头,长此已久还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也就是折柳相赠、赠别之俗、折柳之情等等。使得折柳的寓意在后来的很多诗文中就把“折柳”作为送别的同义词或同义语而广泛应用,延续至今。
(2021年11月20日8点58分写于“悠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