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中国文化真正回到中国大地
——喜赏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
作者:陈先义
主播:孔祥会


一场千年不遇的洪灾突袭中原,却无法浇灭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文化火焰。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河南卫视在春节轰动华夏的《唐宫盛宴》、端午美到极致的《端午奇妙游》之后,今年中秋又一次火了。而且大火。
这次河南卫视不仅火了,而且让整个地球的海外游子们无不泪沾衣襟,因为在节目之九《若思念便思念》中,一下子让天下的客家人找到了回到故乡的感觉,不管你是身居岭南,还是漂泊在五洲三大洋,看着那如诗如画的场景,听着那美轮美奂的音乐,在这个明月高悬的中秋之夜,你顷刻便有了回到故乡的感觉,客家的故乡在哪里?在浩瀚的中原。一场节目,满足了游子们思乡的心切,满足了一个民族对故土的深深认同。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中国文化当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居然能够产生如此撼人心魄的巨大魅力。
一个历来被当作落后保守的中原,一下子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爆发力,吸引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一下子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巨大张力。据说,虽然有外国参股的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河南卫视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放在前三的位置,但社会反映的超强口碑,却不断把河南卫视置于“顶流”的位置。什么顶流?那就是第一第二都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第一第二已经不重要了,河南卫视牛不牛,天下齐声答:牛!河南卫视患了2021年“牛叉综合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河南卫视能够征服口味已经被败坏了的中国观众,因为从春节以来,河南卫视这一系列叫响中国的节目,无不是张扬的中国传统文化。
长久以来,准确地说,从某省卫视弄那个什么“超男超女”的节目忽悠了大批少男少女开始,卫视节目就形成了一股风,那就是从海外高价买来一些外国人造的不三不四的“外壳”,高价请来一些不男不女不三不四的小鲜肉、小娘炮,演一些不三不四的哼哼唧唧的节目,形成了一整套资本加明星的骗钱套路,忽悠了天下千千万万的粉丝大军,整天摇着荧光棒让他们的爹娘气得想跳楼。什么“超男超女”“什么男子汉”“什么好声音”等等,这些打扮的不男不女不阴不阳的人,不断在破坏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判断。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西方打造的文化垃圾。
他们先是在日本、韩国普及推广,而后又在港澳台普及推广,进而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蔓延到了内地。一部分卫视节目,在这个普及蔓延的行动中,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特别作用。北京的家长们互相交流时常说,可别让孩子看“某某卫视”啊,那里边好多是坏的东西,孩子会学坏的。一个我们自己掌控的宣传平台,被老百姓如此评价,我们有些电视台,该不该认真反思啊。

在这场由资本加明星掀起的文化市场化狂潮中,河南卫视或许保持了几分清醒。当人家以“超男超女”“好声音”等赚得盆盈钵满,热闹一时时,河南卫视没有羡慕,而是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他们的看家节目一个是热热闹闹的《武林风》,一个是火遍中原的传播普及传统戏剧的《梨园春》,不管别人怎么叫唤吆喝,河南卫视咬定青山不放松,瞄准中国传统文化做文章。河南卫视的表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反映了五千年文明的巨大的内在功力。
让中国文化回归到中国这块土地上,是河南卫视这些年来的一贯坚守。过去的节日卫视晚会,拼的是谁家有钱,能够请来大明星、超级娘炮、粉嫩的小鲜肉,河南卫视不拼这个,拼的是内容,拼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拼的是是空灵的诗情画意,拼的是虚拟技术与深刻内容的完美结合。
就是这个《中秋奇妙游》,全场没有一个主持人,但美得却能让人流泪。这场戏的故事主题很简单,依然使用河南卫视最擅长的游园会形式,用古代少女唐晓月的视角,唐晓月的父亲是宫中乐师,中秋夜宫中公务繁忙不能回家。整个故事就以唐晓月经过重重考验,在不同的时空中集齐信物,最终实现父女团聚为线索展开。故事就这么简单,写的是中秋,演在中秋,歌颂的也许就是中国古代的家庭故事,但是就这么把主人公设计成一个宫廷乐师,便把美轮美奂的大唐年代的宫廷音乐舞蹈展现在舞台之上。让亿万观众在这个中秋之夜,尽享大唐年代的古典艺术。

艺术要由内容来支撑,仅有画面,那不又成了著名的张大导演奢华画面的铺张展览,空赚观众眼球而已。河南是文化大省,玩的是内容,不但赚眼球,而且要赚的是观众眼球里的感动泪水。于是,在《鹤归来兮》中,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场景,便通过精巧的故事设计,融于创作。于是,在《墨舞中秋帖》中,以极其生动的故事叙述,把王羲之的人生巧妙地变成了情节,置于作品之中。于是,在《少林·功夫》中,以少林寺壁画为原型,采用复活壁画形式结合扩展现实技术,让舞者进入壁画世界直接与壁画上的人过招,其场面可谓气势磅礴。于是,故事大胆穿越,扩展到了《东都行者》唐僧的故事,大明王朝戚继光的故事,等等,中华文明非常精妙地链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达到出神入化的审美享受。
晚会的高潮,在于之九《若思念便思念》,“客从河洛来”美妙无比的歌唱。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