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部电视剧结束了。
我不是从头开始看的,偶尔换频道,看到了陈龙的画面,就止步观赏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无法再去看别的频道了。
要说原因,还得先介绍一下剧情。男主人公廖春风是打入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他的妹妹也是地下党员,他的前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经营一家面粉厂。
整个电视剧的主题是反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抗战后又打内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很多平凡的人都成了烈士,成了英雄。整个电视剧主题鲜明,情节曲折又紧凑,绝没有又臭又长,让人看不下去的情景。
最让人感动的人物形象就是女主人公云岫。这个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她有泼辣爽快的性格,有爱憎分明的立场,有聪明的智慧,有胆有识的意志。这些性格特点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个性,也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是怎样拥护共产党,怎样同敌人作斗争的。
演员苗圃演得非常成功,她把这个女人的所有特点都演活了。看她演戏,你只觉得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在你的身边发生着,演变着。所以,我必须对导演说:“感谢你,为我们拍了这样好的一部电视剧,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美好而又伟大的形象。”
但作为作家,我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我认为云岫的死因是一个败笔,一个不该有的败笔。
十几年前,云岫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与廖春风有了孩子。后来,人们传说廖春风死了,她一个人带孩子生活。
可老天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廖春风回来了,带着现任妻子和女儿。当云岫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她的天塌了,她去自杀,可老天偏偏不让她死。由于性格使然,她很快战胜了自己,面对了现实。
她的父亲是廖春风杀的,她知道。醉酒的时候,她告诉了哥哥。当她的哥哥要去杀廖春风的时候,她以死相逼,并道出了自己还爱着廖春风的心理。
这种爱,叫她把廖春风的现有孩子当自己的女儿,这种爱,叫她面对生命危险,去帮廖春风送胶卷,最后为党完成了任务。
作品到这里,我认为,前面所有的情节都是成功的。按照文学创作规律,结尾处我们应该把人物的重要性格和重要情节推向正面的高潮,深化和升华主题。
可是,后面的情节却没有这样做。作者忽略了整部电视剧的大主题,而沿着小主题去推高潮。
这部电视剧是以廖春风和云岫的感情为线索,把他们的爱情放在抗战时期这个大背景去表现,这是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主题。
如果两个正面人物,为了爱情去为共产党做事,是不是比为了个人感情去死更深刻、更有意义呢?
云岫却不是这样,她去送胶卷,帮助廖春风完成了任务,使我们党减少了一次重大损失,党组织安排云岫,不要再回水车巷。如果云岫按照组织的安排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一名共产党员,完成更多更伟大的任务,岂不是更好!
如果想表现她与廖春风的爱情,她可以一辈子照顾廖春风的女儿草儿,经常去廖春风的坟头,给他说说话,汇报一下中国人又取得了一次可喜的胜利,不是更有意义吗?
可作品中的云岫却自己跑回了水车巷,穿上了结婚礼服,去与廖春风同赴刑场,献出了年仅三十六岁的生命。
为爱而死不是不可以,但个人感情与国家命运相比,孰大孰小,人人都很清楚。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云岫那么聪明勇敢,她要是不死,该为抗战做多少大事?
从这点看,我认为,她死得不值,死得没有意义。
或许有人会问我,那些救人的英雄死的也没有意义吗?
俩回事儿!英雄救人,那是英雄壮举,那是他们摆正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当年,大学生张华跳进粪坑救一个老人牺牲了,引起一大番讨论。人们认为,一个大学生死了,为了一个老人、大学生和老人,谁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呢?
错了!这里面不存在可比性!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去救人的。
英雄赴死与云岫这样的死因,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儿。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对,我之所以把它写出来,是想告诉所有作者,文学创作一定要考虑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考虑社会性的问题,考虑对所有人教育的问题。
任何时候,个人感情与国家利益相比都是次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