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王阳明先生在赣南的足迹
文‖刘爱英
不久前,我们姐妹一行到江西省崇义县的阳明寨、“阳明书院”游玩,又一次激发了我对“知行合一”思想学说的创立人王阳明先生的兴趣。以前我虽然看了不少有关先生的书籍,但我还是对先生开创的“知行合一”学说,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先生的学说太深奥了!
【在“良知楼”前留影】
从崇义回来后,我想,既然自己对王阳明先生的学说悟不透,不如从探索王阳明先生在赣南的足迹,慢慢感受先生的学说,从中汲取人生真谛。
“崇尚礼义”之县——崇义
崇义建县于1517年,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取其名。五百年前的崇义属于上犹县的一个乡里,民稀而地僻,据《上犹县志》记载:“正德间,山贼盘踞南安上犹。贼首谢志珊据横水,自号‘征南王’,与桶冈贼首蓝天凤、广东贼首池大鬓等互相声援,连接千里,荼毒列郡者数十年。官兵讨之,不克。十二年,大修战具,造吕公车,欲谋不轨。”
【王阳明先生战场蜡像】
我们来到崇文县,处处能感受到阳明文化的气息和思想。“阳明国家森林公园”、“阳明湖湿地公园”、“平茶寮碑阳明主题公园”,一路伴我们随行,而崇义图书馆、博物馆也分别命名为“阳明书院”、“良知楼”。
我们走进“阳明书院”、“良知楼”,一处处栩栩如生的蜡像,展现了王阳明先生在赣南平定土匪时的场景。
平乱戡匪,难免又要战火连绵,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万幸的是赣南百姓遇到了王阳明,一位已达“知行合一”的侠儒。他在南赣招募民兵自行团练,推行“十家牌法”让民自治,颁布《南赣乡约》改变民风民俗,剿匪之后又力劝朝廷设置崇义县府以求万世长治久安。
【士兵剿匪蜡像】
我拿起手机拍下一幅幅逼真的蜡像和资料,要不是赶着去下一个景点,我真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番。
“致良知”的起源地——通天岩
崇义的山匪剿灭平定之后,王阳明便算完成了朝廷的使命,对常人而言,完全可以居功自傲、颐养天年了,但他更大的心愿是要实现民众之“知”,于是孜孜不地刊儒书、办书院、讲经学。
王阳明觉得这一切是比平匪戡乱要意义更大的“破心中贼”的实事,那一时的事情无法与这永久的事情相比,他要用教材和书院的力量来普及自己的思想,通过讲学在更大范围内春风化雨。
王阳明先生在政务之余,组织修缮赣州老濂溪书院,新建信丰的桃溪书院、阳明书院,赣县的云龙书院、爱莲书院,上犹的东山书院。
正德十五年初夏,门人陈九川往虔(即赣州)通天岩拜见王阳明,问老师:近来功夫虽若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陈九川问:请问如何?
先生曰:只是致知。
陈九川问:如何致?
先生曰:尔那一点良知,正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看似普通的一席对话,却是明清五百年来最伟大哲学思想的诞生。心即理,理即天,天人合一,这便是“致良知”的起源,通天岩乃“通心岩”也!
大余青龙铺——巨星陨落
1529年1月9日,江西南安,一艘泊于青龙铺的舟船上,一个高贵的灵魂离开了这个人世。
王阳明逝世前三天自南雄越梅岭到达南安府,此前刚刚平定思田之乱,戡定八寨、端藤峡匪患。自离开增城时起,病情就开始加重,王阳明打算在南安府修养几天,并饶有兴致地前往丫山灵岩古寺敬祀拜庙,顺便访问那里的高僧老友。
【王阳明先生蜡像】
只是高僧已经圆寂,圆寂之前嘱咐弟子锁上所居禅室,告诫一定要等一位叫王守仁的施主来了之后才能开门。所等之人正是王阳明。
于是禅室门开,桌上有一封布满灰尘的书信,王阳明拂去尘土细读之下满身冷汗:“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生事,开门人是闭门人。”
五十七岁的王阳明顿觉不妙,匆匆离寺下山,离府上船。
船在慢慢前行,终于快走到不能再走的地步了,夜幕降临船停泊在青龙铺码头。
天命难违。第二天早上八时许,王阳明让家童把学生周积叫进船舱,徐徐睁开眼睛对学生说:“吾去矣!”
周积泣不成声:“老师,有何遗言?”
老师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何等洒脱,何等逍遥,却又何等豪迈,何等震撼人心!
我特别欣赏先生,在人生低谷时的乐观心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心学理论,值得人们永远的缅怀和研究。


作者简介:刘爱英,女,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西南康人。南康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退休前在单位从事几十年公文、新闻写作。希望通过写作丰富退休生活,提升生活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