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
《稼说送张琥》是苏轼写给好友张璪(后反目成仇)的一篇赠序、杂说。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薄”不是单薄,而是凝练、精要、准确、深刻,做到“发”则中的,“发”则中肯。

苏轼认为,要想做到从容“约取”与“薄发”,必须以“博观”与“厚积”为基础。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一生都在践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治学理念。如他强调读书乃治学之根本,“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强调“读书万卷始通神”,“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舍,弟亦了却《春秋》《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博通经史,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学养,“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使他在治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写出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书法作品:
刘建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家庄市栾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东坡书院名誉院长,苏东坡祖籍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