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我要干上一辈子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村:老顶山镇王村位于长治市北部,毗邻长太,长邯公路,东邻老顶山森林公园,长治高铁东站,西邻长治市民用航空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交通发达,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205亩,768户总人口3073人,发展农业经济、交通、运输、农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不可多得基础条件。
我叫崔建华,中共党员,长治市潞州区王村人,一名70后的职业农民,时代在发展,农村在进步,不时的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着爷爷磨小粉、加工粉条、磨豆腐、养猪的情景历历在目。我的父亲,母亲除了干农活,还要帮爷爷把小粉块放在不同的格子上,熏干,把粉面弄成糊,用瓢流到大铁锅里制作成粉条,还要一架一架的挂起来晾干,一日三餐后还要记得给猪宝宝喂食,所有的回忆都是那么的亲切,祖辈们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他们从没有怨言,反而过的很充实。
回想过去的村庄那是特别的耳濡目染,有儿时的美好记忆,也有我想改变农民耕作的方式的梦想。为什吗?这是因为我体会到农民干农活真不是一般的辛苦劳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都是人工掰玉米,壮劳力拉着平板车拉粮食,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全靠我们几个男孩和刚成年的四叔艰难的往家里运。拉完后玉米杆还要全部割倒,打成梱,一梱一梱的扛到地头烧掉,每每星期天放假,还要帮父母去田里把玉米茬刨出来,太多的辛苦让我记忆犹新,在那时我心里就有一个梦想何时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
短短二三十年,农村的情况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了,大街小巷晚上也是灯光明亮,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心爱的小轿车,还有的在市里买了房,这几年再也不用为夏耕秋收挠头发愁了。儿时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农田的施肥、播种、除草、驱虫、收割、打粮、储存……等统统实现了机械化。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我,更像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翔在无垠的田野上,自由而幸福的耕作着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在长治市2020年度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中,我荣幸当选,这是我农民生涯里的大事。我始终保持着勤劳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为实现农业集约化,机械化,流程化,盈利能力提升和可复制化的方向摸索着前进着,我愿意引领本村农户种植水果玉米、小麦、谷子等农作物,更愿意把农业企业做强做大,为农民致富,农业发展不懈余力,争取早日实现我村农民的共同富裕。
例举两个例子,每年的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我会组织播种水果玉米,到同年八月底九月初,水果玉米上市销售完毕,我们会及时播种冬小麦,全程机械化的旋耕施肥播种,直到次年夏至前后,小麦成熟后,我们会安排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在2到3天内将夏粮收获,并将玉米谷子种植完成,全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水果玉米的收入能达到普通大田玉米收益的1.5倍或更高,更使农民收入盈利更大化。
我们在采收水果玉米时采用了省时高效的流程,每十行玉米开通一条机械通行的道路,让机车在开通的道路上缓慢行走,两边的工人将采收的鲜穗直接放进车箱,这样的流程下来,采收工人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二次捡拾,玉米直接放进车厢,减少了在地头的晾晒,增加了玉米口感和保鲜度,这样不但用时节省,而且减少了支出。
我的种植模式现在在整个长治地区已经有相当大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实现了成功复制,并且真正达到了增产增收良好效果。
百年农史,感悟变迁,资深农人,责任重大。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将像祖辈上一样勤劳、踏实。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走出去请进来,与科研院校结对子,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让自己总结出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广大农民,种植户,农业企业。誓做一辈子的职业新农人。
资料:崔建华 编辑:侯海建
CGTW制播分离中心长治摄制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