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加拿大中文报刊是在1995年。那年我作为陕西省作家团的一员,到温哥华访问。住在朋友家中,早上起来,就见一捆免费报刊放在门口,其中就有中文的。我在国内供职于西安日报社,所谓“人不亲行亲”,于是在访问期间,就专门采访了《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在温哥华的编辑部。印象深的是《星岛日报》一位同行谈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他说:“这里的记者都拿着一把放大镜,当官的走到那里,记者们就跟到那里,一旦发现违背法律的行迹,不论大小,立即曝光。比如卑诗省的环境厅厅长,因上任前当律师时有违反专业守则的行为,被传媒报道后,律师公会上书弹劾,数小时后便辞去了厅长职务,尽管他在任期间工作得很廉洁很出色。”

2007年之后,因家人到加拿大生活、工作,我几乎每年都要来加拿大探亲居住,先是温哥华,后是多伦多,接触加拿大中文报刊的机会就更多了。加拿大的中文报刊大概有四十多种吧,我阅读过的,有二三十种。家人到超市购物,每每都要带回一堆中文报刊,我就一份份、一版版地浏览,觉得有价值的报道、文章,就剪留下来。加拿大的中文报刊,从内容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专业性的,如主要刊登地产、财经、健康、宗教、娱乐资讯的各种周刊、月刊、不定期刊;一类是综合性的,如刊登各种资讯的日报、时报、周报、商报。人,既是要吃要喝的物质化生存,也是有思有情的精神性生存。报刊以及其他各种媒体的功能,说到底,都是在为人的这两个生存提供资讯资料。于是,丰富、多样、有益、向善就是必须的、基本的。那么,加拿大的中文报刊做到了吗?我认为做到了,尽管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从读大学时起就从事文学写作和文化研究,几十年来面世的成果比较多,其中一些作品,就发表在《环球华报》《北美时报》《美洲商报》《加拿大商报》《世界华人周刊》等海外中文报刊上。加拿大的《现代日报》《信报》《北美时报》《加拿大商报》《加拿大社区报》等还多次报道、介绍我写作、研究取得的成果。2009年,我利用到加拿大探亲的机会,联系、促成了加拿大商报社与西安日报社的合作,从当年6月起,在《加拿大商报》上开设由我任主编,旨在向加拿大读者介绍西安市及陕西省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新成就、新动态的“今日西安”专刊。至2017年3月,历时八年,“今日西安”专刊共出刊404期,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持续不断地向海外华人传递一个精彩鲜靓的西安”“海内外合作办报的成功运作”之评。
大约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普及,微信、公众号、头条、抖音、快手、脸书、油管(YouTube)等通讯软件、社交平台、视频网站,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夜之间,似乎人人都成为,或者有可能成为记者、编辑、作家、出版家、摄影师、导演、演员、主持人,媒体的普泛化、自我化、便捷化、共享化,使昔日包括报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几乎都有了颜褪色减的“明日黄花”之态势。想想看,人们的衣食住行、情思欲愿,物质的精神的,手机一刷,要什么就有什么,看不看报刊成了无所谓。大势所趋,加拿大中文报刊也当在受冲击之中。加上2020年年初爆发延绵至今的新冠疫情,更使风雨飘摇的传统媒体雪上加霜。近来,可以多维度体验虚拟现实的“元宇宙”技术已高调登场,传统媒体的“红旗还能打多久”?真是难以乐观。反正,也许是一直宅居的原因吧,我已有一年多没有看见过加拿大的中文报刊了。
(2021年11月18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暖风
庞进
一篇拙作,读者日达数万,感而慨之——
作文就是让人读,
咫尺天涯共网流。
楚楚眉眸盈数万,
寒冬屏热暖风悠。
2021年11月19日
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