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湘南一枝梅
A
一直以来,我认为爸爸是个天才,因而满心崇拜。但是,一次听妈妈讲述往事,她流着泪说,当年能够嫁给爸爸,完全是出于外公外婆的逼迫。
这无疑让我惊讶不已。
常听奶奶说,爸爸当年读书时,曾经连跳三级,依然名列前茅。要不是后来爷爷卧病在床,爸爸被迫辍学,否则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即便如此,回乡务农的爸爸凭着一手好字和打得一手好算盘,先从一名生产队的小会计做起,一直做到大队会计,公社会计,直至后来担任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不仅如此,爸爸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多种乐器,无论是笛子唢呐,还是二胡口琴,他样样玩得来。记得小时候,看爸爸把口琴绑在二胡上,然后边吹边拉,每天引来好多村民前来观赏,这就让我特别得意。
因此,我很不明白,像爸爸这么优秀的男人,妈妈应该崇拜才对,她怎么会看不上眼呢。
至于爸爸,他似乎对当年跟妈妈的婚姻,一直讳莫如深。只是,通过妈妈和小姑的口述,他对当年这桩近乎包办的婚姻,起初也是抗拒的,但终究敌不住爷爷奶奶的软硬兼施,只得勉强同意。
听小姑说,当年有一个从北京下放到我们村子的女知识青年,对爸爸心生爱慕,一有空,就缠着爸爸给她拉二胡吹口琴,每每听到爸爸精彩的演奏,她就双手托着脸腮,一双乌亮的眼里,满是波光潋滟的柔情和爱意。因此,在爸爸妈妈结婚那天,她偷偷地哭成了泪人儿。
妈妈原本不愿意嫁给爸爸,后来又听说有个爱慕爸爸的小情人,心里更是心生怨恨。因此在新婚之夜,都不肯跟爸爸同床。爸爸呢,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见妈妈不肯就寝,就自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待爸爸醒来后,天已大亮,但见妈妈蜷缩在床的一角,脸上满是泪痕。
按我们当地的规矩,结婚后的第二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那天,爸爸妈妈虽然赌着气,但并没有让爷爷奶奶看出端倪。然后两人提着礼品,一前一后出了门。
由于妈妈的娘家与我们同属一个大队,两地相距不到两公里,因此,那天爸爸在外公外婆家吃完中饭,就独自回家了。
三天后,妈妈托人捎来口信,让爸爸接她回家。现在看来,妈妈此举大有意欲跟爸爸和好的意思。但爸爸并不领情,反倒觉得妈妈太矫情,心想,这才几步脚的路程,还用得着我去接么。于是就托人给妈妈送了一封信。在信中,爸爸这样写道:“敬爱的蒋翠英同志,由于你娘家路程太远,车费太贵,加上我工作太忙,所以我就不打算前去接你了,希请谅解。不过,考虑到你第一次独自回家,可能不认识回家的路,所以我给你画了一张回家的路线图,只要沿着回家的路线走,我保证你不会走丢,并且担保你在天黑前,一定能够平安到家。”
妈妈当时一看路线图,差点气疯了。只见那上面标着:你娘家——崇山——民主——联合——双合——两塘——我们家。从“崇山”到“两塘”,都是我们周围大队的名字,要是真的沿着爸爸画的这条路线图绕走一圈,妈妈真的可能要到天黑才能到家。
但是,妈妈气归气,可一想到自己在新婚之夜不愿跟爸爸同床,自知理亏在先,再加上读了爸爸这封不失幽默风趣的信,感觉爸爸也不再那么讨厌了,于是所有的怨气烟消云散。
最后,妈妈还是独自乖乖地回到了家。也就在那天晚上,爸爸妈妈才第一次同床共枕。据估计,也就在那天晚上,可能有了我。如今回想,那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夜晚啊。
B
事后,妈妈解释说,他当初之所以看不上爸爸,主要是嫌爸爸个子矮小,不是她理想中的身强力壮的男人。虽然那时,爸爸已经是生产队会计了,但并不是脱产的,她担心将来结婚后,个子瘦小的爸爸干不了重体力活,那么做为妻子,她会辛苦得多。
但是,现实比妈妈的担心更糟。数年后分田到户,爸爸已调往乡政府做会计,而我和弟妹呢,又尚未成年,家庭的重担自然全落在妈妈一个人肩上。
由于我们当地属丘陵地区,好些稻田不仅偏远,而且大多都是梯田。或许在外人眼里,这些梯田看起来极富诗情画意,可现实中干活的辛苦,没有亲身体会,是感受不到的。想想看,当你每天头顶着烈日,或者在淡淡的星光下,肩上挑着百余斤的肥料或者谷物,然后赤着脚,沿着这些丝线一般单瘦弯曲、且盘旋而上的田埂上下几十个来回,那会是什么滋味。最要命的是挑稻子,一旦上了肩,中途是不能歇脚的(稻子一着地,成熟的稻谷就会掉满地),只能通过左右肩膀轮流交换,方缓解一下酸痛。想当年,我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每挑一担稻子,都是一路挥汗如雨,一路咬紧牙关,好不容易把一担稻子从岭上挑回晒场,当时恶狠狠地把稻子一甩,立即四仰八叉地倒在草垛上,然后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半天起不来身,恨不能就此与世长眠……而在这之前,这些重担全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肩上。
然而,种田人最害怕的是遇上干旱,不但要没日没夜地车水,而且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轻则与人争吵,重则大打出手。原本一团和气的乡邻,一时间反目成仇。
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语:天干出恶人!记得每遇大旱年间,为争夺水源,妈妈常常跟人吵架,但有的人根本不跟你吵,索性强行抢夺,这时,母亲除了呼天抢地地哭骂,再无计可施了。渐渐地,母亲学乖了,明的争不过,就来暗的,那就是趁人不备,把水弄过来,说得难听点,那就是偷水。记得我们家有一丘田,在偏远的雷家冲,而在去雷家冲的途中要经过一座满是坟墓的山林。在我的记忆里,就算青天白日,我每每经过这座山林时,都会毛骨悚然,然后一溜小跑地穿过,从不敢东张西望,有时一声乌鸦叫,都会吓得浑身一颤。但是,母亲为了弄水,常常在三更半夜,独自肩扛一把锄头,几度穿越那片恐怖的山林。
“怕鬼逗鬼,你不怕鬼,鬼就怕你了。要是遇上坏人,我就跟他拼命。”多年后,妈妈每每说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总是掩不住一脸的豪气。
那些年,我从来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起的床,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上床睡的觉。每天,当夜幕降临,我和弟弟妹妹,已把饭菜做好,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妈妈还没回来。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好不容易把妈妈盼回来了,妈妈则一边吃饭,一边打瞌睡。往往的神情是,她嘴里还含着饭,人却闭着眼睡着了。这时,我们就去摇醒她,催她快吃,因为我们早吃完了,还等着洗碗呢(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每天轮流做饭烧菜洗碗)。但是,我们每摇醒她一次,她只吃三五口饭,又闭目打起瞌睡来。有时,我们催得烦了,就索性让她睡,结果没过多久,她突然身子一晃,只听“咣”地一声响,她手上的碗就掉在地上摔碎了。这时,妈妈就特别心痛,破口大骂我们为什么不叫醒她。当时,我们年少不懂事,没少埋怨母亲蛮不讲理,如今想想,一个人有多劳累,才会一边吃饭,一边瞌睡啊。
也就在这时,妈妈一边弯腰捡拾地上的碎片,一边流着眼泪埋怨外公外婆。说要不是外公外婆的逼迫,她也不会嫁给爸爸,要不是嫁给爸爸,她怎么会这样辛苦!
事实上,妈妈的辛苦,爸爸看在眼里,也非常难过,就跟妈妈商量,说不如辞职回家种田算了。妈妈听了,就非常犹豫。毕竟,一个农家能够出一个干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多少人削尖脑袋想往上爬,也未必爬得上去呢。但问题是,爸爸是借调到公社的,没有正式转正,而且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转正,一切都是未知数。没准哪一天,得罪了领导,被打回原形。父亲也是思虑再三,遂向领导请辞,要求回家做大队会计。但公社领导爱惜爸爸是个人才,不予批准。并许诺一旦时机成熟,会帮父亲转正。同时呢,领导格外开恩,同意在农忙时节,爸爸可以请几天假回家帮忙。直至后来,我们兄妹也一天天长大了,一同帮着母亲总算扛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C
如今,我们全家都进了城,兄妹个个已成家立业。爸爸也已经退休,妈妈再也无须为生计奔波劳累。直到这时,我才惊觉,原来爸爸妈妈也都老了。
都说日久生情,回想爸爸妈妈携手走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即便太多的无奈和痛苦,已然化作浓浓的亲情和关爱。多少次,看他们默默相伴出门散步或购物,我心里总是涌出莫名的感动。然而,自从数年前,妈妈被检查出高血压和脑梗塞后,我们全家人又多了一份担忧。
妈妈记性不好,老是忘记吃药,于是每天都是爸爸准时取出药片,倒好开水,然后送到妈妈手里。有时爸爸要出远门,他就事先把药瓶子吊在厨房的窗口,这样,只要妈妈一抬头看见瓶子,就会记得吃药了。记得有一天,妈妈来我店里,给我送东西,随后就回家了。傍晚时分,爸爸打来电话,问妈妈有没有回去。得知妈妈早回去了,却没有到家,我和爸爸都着急起来。
我一边安慰爸爸,说妈妈不会有事,一面连忙丢下手头的事,骑车沿着妈妈回家的路去找。一路上,我不停地祈祷,祈愿妈妈千万不要出事。即便出事,就让我出事好了。可是转念一想,要是我真出了事,爸爸妈妈也肯定受不了,于是我改口说,那就让我出点小事罢。正这么想着,恍然看见一辆货车疯狂地向我扑来,接着耳边传来一声剌耳的尖叫……
还好,那货车在离我十几公分的地方,就稳稳地刹住了。那司机先是一脸惊慌,后见我没事,就抹了把脸上的冷汗,突然破口大骂:“你找死啊!”我知道是我的错,也不敢回嘴,连忙溜走了。
这时,就接到爸爸的电话,说他在一家药店找到了妈妈。原来,妈妈回家路过该药店时,看见有好多人在店门前排队,一打听正值该店店庆,只要按号排队就有礼品相送,妈妈一听,便也跟着排起队来。
事后,妈妈告诉我说,那天,一向好脾气的爸爸找到她后,先是恶狠狠地骂她,然后骂着骂着,就哭了起来……我注意到,妈妈在说这话时,一脸幸福的笑容。

作者:龙泉剑客
家风是什么呢?以前我很少关注这个话题。总觉得,家风给人一种古老严肃的感觉。但随着建立家庭,娶妻生子,这个话题就变成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我百度了一下,网上对家风有这样的一种定义:“家风,指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有了家庭就注定有家风。宋朝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的词中有“一葛一裘经岁,一鉢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之句,足可见,老子一生简朴,道法自然。
其实,我是个某方面并不很成熟的人,现在居然为人父,有时恍惚间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曾经想,作为一个男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我生命的全部就是事业、工作,就是破案,就是抓坏人,就是为维护正义而活的。
我谈恋爱也是在当年工作节奏不强,相对感到无聊的日子里。结果,第一个恋爱的对象竟成了自己的妻子,一眨眼,我们在一起马上十二年了。时光就像流沙,不知不觉就从手中溜走了。儿子也是在我的惊恐中,来到这个世界的。说恐慌,一点也不夸张。并不是我逃避责任,而是总认为自己还不成熟,总觉得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不具备让孩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健康成长的能力。但是,我错了,简直是大错特错。一次我加班回到家敲门,是儿子开的门,他兴奋地喊道:“爸爸回来了!”我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几乎不流泪。那一刻,我眼睛湿润了,居然感动得流落泪。一直以来,我就认为破大案,破惊天大案,才是我今生的成就。而那天我才幡然醒悟,儿子更是我今生最大的成就,家庭更是我今生最大的牵挂。但那时,我还没有想到规划家庭,更没有想到制定严格的家风。
儿子三岁半的时候,送到幼儿园去读书。晚上,吃饭时,母亲、妻子都围着儿子团团转,给他喂饭。我突然生气了,对母亲说:“以后饿死都不许给娃娃喂饭了!”从此,儿子“失宠了”,至少,我在的时候,再也没有人给他喂饭了。恐怕,这就是我家的第一条家风吧。
儿子慢慢长大,到了真正上学的日子。儿子上小学的当天,家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日晚到周四晚,一家人不许看电视,也不许玩电脑,每天晚上九点准时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这俨然成了我们家的第二条家风,因为工作养成的习惯,我常常睡不着,只好等儿子和妻子睡着了,再悄悄爬起来偷偷看电视。
儿子在实验小学一班读书,陈老师有一段时间到外地学习,由杨老师代课。陈老师学习回来,杨老师离开时,儿子在学校伤心地哭了,回到家里,又在我们面前放声大哭。不过,奇迹出现了,儿子随即写了第一篇日记,阅读后我和妻子都被感动了,便毅然决定,奖励儿子的重情重义。于是,对儿子的教育以奖励为主,这成了我们家的第三条家风。
我们一家人在小区一住就是十年,妻子忙于工作很少和邻里交往,我更是昼伏夜出,所以小区的人我们几乎都不认识,连点头招呼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但是,自从儿子可以独自到楼下小区玩耍的时候,便结识了许多好朋友,以及好朋友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儿子嘴特别甜,见到好朋友的父母、爷奶,就喊“叔叔、阿姨”或者“爷爷、婆婆”,很得长辈的喜爱。小区许多人都认识儿子,他也成了小区“著名”的小帅哥。不知不觉间,要求儿子主动招呼人,待人接物有礼貌就成了我们家的又一条家风。
我比较注重个人修养,从来不允许儿子乱扔东西。如果儿子忘记了,乱扔了东西,我会要求他捡起来丢到附近的垃圾桶。开始的时候,儿子强烈反抗,但是经过我们慢慢教育引导,儿子逐渐养成了习惯,也算认可了这条家风。
最近半年多以来,我特别喜欢阅读鲁迅、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每天晚上一有空,就看先生的经典作品。在我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儿子也养成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阅读的习惯。对于这个习惯,我并没有严格要求,但妻子却严格督导,她在儿子的养成方面可谓呕心沥血。
虽然我喜欢阅读写作,但毕竟是个文化不多的人,单位同事都喜欢称呼我为“粗人”。所以,在教育儿子方面,我比较宽容,要求不算严格,这有时就与妻子“从严治儿”的原则背道而驰。于是,妻子常常气呼呼地责怪我对儿子的放纵。但我还是不以为然。甚至把我认为最重要的家规常常写在儿子的试卷上。
就在今晚,儿子的好朋友家长请我们一家人吃火锅,席间自然交流对子女的养成教育。我有些炫耀地叫儿子说出我对他的要求。儿子马上放下筷子,端端正正坐好后说:“爸爸对我的要求就是身体健康,不打烂账。”是的,我认为“身体健康,不打烂账”是我们家最重要的家风,也是我对儿子的心愿。我不会将我的所想,强加给儿子的,毕竟我们家长没有任何权利剥夺孩子的童年。当然,妻子对于这条家规嗤之以鼻。在她看来,这个要求似乎很低,没有达到她“望子成龙”的标准。因此,这条家风到底能生存多久,我心里没底,只能暗自忧心忡忡。
分享零食,也是我和妻子对儿子的要求。也许,这个算不得家风吧。
偶尔,我和妻子也会争吵,这严重影响到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争吵后,儿子对我们说:“你们不要闹了,这会影响小孩的心情的。你们大人简直不理解小孩的心情。”因此,家庭和睦,是我和妻子努力的方向。
我和妻子都是七零后,在“文化大革命”尾巴后逐渐成长的人。我们没有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多少追求,当然还是享受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而且,我和妻子又都是比较懒散的人。因此,我们的家风是不严谨的,也许还很幼稚,甚至称不上家风,仅仅是一些规矩而已,但我们依然十分自信地用我们的规范来教育培养孩子。
其实,家风本身就是一种规矩,一种家庭实践和总结。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们也不必去网上搜索什么答案了。只要符合时代发展,适应家庭建设,适合孩子健康成长,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那就是家风。
任茹意(2幅)

朱柳莉(1幅)
马汉书法(3幅)


见山堂印章(9枚)









本期执行主编:张秋剑
终审:阎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