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就是老一号楼。
这些老楼,是山大由青岛迁入济南后在五十年代所建,在这里要给大家交代一下“南院宿舍”的历史。
山东大学是1958年底从青岛搬迁到济南的,先在洪家楼的天主教堂落脚。我们大家习惯性的称那边为“老校”。
老校面积不大,是以前老农学院的校园,既有的院区容不下山东第一学府,于是开始着手建设新的校区,也就是现在的“中心校区”,我们一直称之为“新校”。
新校当初用的地全部都是利农庄的农田,初建时,盖有文史楼、化学楼两座教学楼和六栋学生宿舍楼以及食堂等一些配套的建筑。同时在新校校区的南面,开始建设教职工的宿舍,所以,这个宿舍区也就被称为“南院宿舍”。
南院宿舍建于1959 年4月,刚开始建的是4、5、6、7号楼,1960年初开始入住。
1、2、3号楼建于1961年,它当年绝对是这里的一道风景,红瓦黄墙,房间内宽敞明亮,2、3号楼还是大卫生间大浴池,抽水坐式马桶,那可是六十年代最高级的配置。
当年2、3号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住的。
这些楼里进进出出的,尽是山东大学的大师级人物。
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四大金刚,历史系的八马同槽,全国闻名。
3号楼住着中文系的四大金刚:冯、陆、高、萧。好有意思的是,学校分给他们几家住的楼层似乎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分配的:冯陆住一楼,高先生住二楼,萧先生住在三楼。
在这里住过2号楼和3号楼的教授们还有历史系的郑鹤声,生物系的王祖农,数学系的莫叶,化学系的徐国宪。
莫叶先生好有意思,细雨蒙蒙的秋天,穿着一双千层底的盘带布鞋,在楼前的小马路上踱步,花白的头发上都是细细的雨珠,嘴里吟诵着我听不懂的古诗。
据说今年十月份这些老楼就要拆了,要建地铁站,还真是舍不得,我要好好的拍一拍,以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记得一号楼头上这一家是订牛奶的,天天一筐一筐的玻璃瓶牛奶摞的老高,揭开牛奶瓶上的腊纸,顶上一层厚奶油,那时候的牛奶可真是香。
我觉得,楼头那家好幸福,他家天天都有喝不完的牛奶🥛。
早晨起来,清水洗尘,骑车去上班。小卖部前面,买几根马明子炸的油条或是几个粽子,路上吃早点,很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