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学伟散文《梦见母亲》有感
文/文占云
11月17日,看到王学伟战友在《三秦文学》上刊发的《梦见母亲》散文,一口气读了三遍,给人的感觉是:写得真好!好感动!这年头,尤其是在中年人当中,熟悉母亲的不在少数,难得是还能找到一位如此深入了解母亲,走进四十年前已经离去的母亲内心世界的子女。说女儿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我有点嫉妒,男儿何尝不是如此!

一是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充满爱,从远到近,从清晰到模糊,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还能那么清楚的记得点滴细节,实属不易,这说明学伟不仅仅是用脑子来记,而是用心在记。几回回,老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浆洗的身影,在辛苦劳作一天后院内板凳上小憩的记忆以及拉着板车携儿看病,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蹒跚的脚步声,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儿时我记得,母亲勤俭能干,心灵手巧。从没学过裁剪的她,凭着刻苦耐劳,学会了缝衣服、做鞋子。白天,在田地里干活,做饭,喂猪、养鸡;夜里,在煤油灯下,纺棉花、纳鞋底,哄我们睡觉。昼夜劳作,不见清闲。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姊妹八个身上穿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成的。五六十年代,因为家里穷,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能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新鞋子。学伟深深地懂得母亲——这个常年生活在中原老家的农村女性,在瘦小孱弱的外表里包裹着一颗刚毅坚韧和不屈的内心。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远远超过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有一次我需要买个本子,怕父亲没钱、发脾气,只好跟母亲说。如果母亲手头也紧,就会悄悄地从小罐里,拿出一个鸡蛋给我。不要小看这个鸡蛋,它可以让我换回七分钱。我用四分钱买一张白纸,用它订成一个练习本,再用二分钱买一块橡皮,还有一分钱可以买支铅笔,这样,就解决了我学习的大问题。毫无疑问,这位身居“小地方”的母亲深深的懂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大道理”,母亲的所作所为,不由得会使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母亲的一点一滴对于子女的成长进步、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够大家回忆一世,享用一生。

二是情真意切。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称呼。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幼子,从生龙活虎、充满青春朝气的少男少女到成家立业、承担家庭责任的成年人,哪一个不渴望母爱,即便是离开了母亲的视线,也无法脱离母亲的心田。只要他(她)是一个正常人,就永远会记住母亲的养育之恩。从表面上看,学伟只是回忆了四十年前已经离去母亲的点点滴滴,看似回忆了家事,实际上却教育了众多的儿女,语言朴实、生动,感染力极强。尤其是在孝顺缺失、心浮气躁的当下,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是深怀感恩。有诗人说过:“学会感恩,爱心永恒”这是人们永远提倡和歌颂的两大主题。小时候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早点摆脱父母的约束去外面闯荡。长大了却时时忘不了家乡的情节,因为那里不光有暖暖的母爱,还有浓浓的乡愁。还记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吗?那是多么的朴实感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回忆是为了铭记,铭记要学会感恩。古人曾经告诫我们,要学会感恩,不要让孝敬成为迟来的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但愿我们能够记住母亲,记住乡愁,抛开世俗,放下虚荣,常回家看看!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西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