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别
耿志平(甘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大家都知道,这首著名的歌曲是李叔同为好朋友许幻园作的,长亭、古道、芳草、晚风、风吹动的柳枝、笛声、夕阳等晚景衬托了寂静冷落的气氛,让人在这歌声里生出无限的悲伤。
我第一次听《送别》这首歌是在小学四年级,那也是我第一次上音乐课,老师姓吴,刚从师范毕业,二十岁出头,吴老师告诉我们,这首歌曲是李叔同写的,他只教词不教简谱。当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并不知道李叔同是谁,也不知道他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更不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爱恨情仇,以及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只是觉得这首歌曲特别好听,也说不清楚好在哪里了。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很多次送别,只是我们普通人送别没有长亭,更不会在古道上像古人一样折柳枝送别,并喝饯行酒。更不会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豪迈和洒脱,李白因为这首诗让他的忠实读者汪伦名扬天下,我们普通人断不会也在送别时作出名传千古的佳句。
我小时候爸爸偶尔出差我也不大记得。在五年级时,家已经从太白搬到固城,那次参加数学竞赛,考场在离固城三十多里的王昌寺村学校,我和几个同学骑自行车赶去参赛。那时候都是加重自行车,我个子矮,够不着车座,只能在三脚架里用力蹬。临行前,妈妈给我装了水和馍,让我在路上小心点,不要骑太快。那时候是八十年代初,乡下路上车辆很少不用担心被撞,我骑着爸爸擦的锃亮的自行车虽然很吃力,但心里很快活,记得那次考的成绩不好,没有拿到名次,遗憾了好长时间。那也是我独自没有大人陪第一次出门,不过还好,路上没有摔跤,说明骑车技术还可以。现在的自行车大多数是无横梁的,骑起来方便多了。偶尔可以看到有娃娃骑加重自行车,和我当年一样,在三脚架里扭来扭去,我就会想起以前学车的事,那种快乐无与伦比。

我高中开学时,爸妈正在老家盖房子,是大哥带我去的,我没有感受到送别的滋味。
我儿子考上大学那年是丈夫去送行的,丈夫怕耽误生意执意不让我去送,我就和老人两个人在家里待着,整整下了一个礼拜雨,啥也干不成,我就天天在电脑上看韩剧,一天十几集,看得腰酸背疼,眼睛发涩,不过还是过足了韩剧瘾。起初觉着清闲自在挺美,后来,感觉心慌,无聊,儿子从小到大没有独自出过远门,也不知北方长大的娃能不能适应湖南的气候?再说天天吃米饭,他能习惯吗?各种担心萦绕心头,让我坐立不安,就让自己在韩剧里减少担心和忧虑。不过还好,儿子适应能力很强,气候和饮食都能接受,我也就不再担心了。
我结婚以后每次回娘家,走的时候爸妈都会送到院子里,看着我们坐车离开。以前没有私家车,我一个人走的时候,爸和妈把我送到院子里,妈妈就借口说她想出去走走,一直把我送到车站,直到车开动她对我招着手,脸上似乎在笑又好像想哭的神情,我知道妈妈是舍不得让我走,她想让我多住几天陪陪他们,我心里也酸酸的。后来妈妈年龄大了,走不动了,每次都送到小区大门口,看着我背着包离去。
我最难忘的送别,除了父母离世,其中的悲伤,但凡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我不必赘述。妈妈最难过的就是女儿的出嫁,姐姐出嫁时,我正上高二,没有参加上出嫁仪式。我结婚那天,随着唢呐声想起,我该上车了,当我两只手各抓起一把红色的筷子的时候,爸爸看起来有些落寞,妈妈直接哭了起来,虽然没有大声哭,但很快眼睛就红了,她站在我跟前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默默地擦着眼泪。她是舍不得最小的女儿那么年轻就要去做别人家的媳妇,她怕我和婆家人合不来,又怕我嫁了当工人的丈夫会受穷,更怕我吃苦,心里的不舍一言难尽……
多年以来我始终忘不了那天妈妈的神情,觉着我早嫁对爸妈是很残忍的事情,没有好好多陪她们几年,也让我还在玩耍的年纪就在婆家那个大家庭里多多少少受了一些委屈……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悠扬哀伤的歌曲在耳边又一次想起,我的思绪万千,想起了许许多多送别的场面。送亲戚,送朋友,送爸妈,送儿子,送媳妇以及亲戚朋友送我,还有儿子儿媳在乌鲁木齐送我去机场,亲家送我们去长沙……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甘肃镇原人,爱好看书,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都市头条上发表,数篇被都市红榜和热点推荐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