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 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洛河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一条支流。自古以来,谈中国必谈中原,谈中原必谈河洛。河洛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民族成长的摇篮。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洛河就是洛阳包括洛宁人民的母亲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秦岭南麓的洛南县洛源镇,自西向东流经陕西、河南两省八县,全长442. 5公里,在洛宁境内长达68公里。洛宁地处洛河中游。在洛宁西部,洛河一直在高山峡谷中匍匐而行,直到洛宁长水的龙头山才展开宽大的 胸襟汩汩流淌,冲刷出宜洛平川,孕育出十三朝古都。《诗经》 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洛阳是洛河的象征,洛宁也因洛河而名。
大禹“导洛于熊耳”
传说在尧舜时代,到处是洪水滔天,汪洋一片, 正如《千字文》中所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后来,帝尧派鲧来治理洪水,结果因为他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一直用 “湮”的办法,弄得适得其反,洪水不但没堵住,反而越发泛滥成灾。帝尧传位给舜以后,见鲧治水不力,就把他杀了。接着,舜帝又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吸取乃父的教训,采用“导”的办法,开渠凿洞,疏浚河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禹治水,长期在外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后来中国号称“九州大地”,这九州即为大禹所开——豫州、 扬州、青州、兖州、幽州、冀州、荆州、雍州、梁州。九道是指弱水、黑水、汉水、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洛水等九大水系。大功告成后,舜让位给禹,建立了夏朝。
夏王朝建立后,大禹仍然以开河治水为己任。这时,由于夏王朝“大兴于河洛之间”,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一带, 于是,大禹便把治理的重点放在黄河中下游的洛河、伊河流域。洛河发源于陕西,当时由于熊耳山横挡在前, 洛河水被死死困在商洛、卢氏一带, 形成沼泽地。于是,大禹便“导洛自熊耳”,带领民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多年治理,使洛河水顺利从绵延起伏的熊耳山中穿出。因此,《禹贡》上就有“导洛自熊耳”的记载。《史记.夏本纪》中也说:“道(导) 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湟,又东会于伊,东北人于河。”至此,才算打通了洛阳盆地到熊耳山腹地的水陆交通。
据说,大禹在疏浚洛河过程中主要搞了三大工程,一是为了让洛水穿过熊耳山,首先在今卢氏东北的山口处打开一个缺口,这也就是所谓的“大禹导洛自熊耳处”。据《括地象》记载,此缺口称为“地门”,后来在该处南侧的悬崖上雕刻有一古体“雒”字,据说为大禹亲笔书写,至今已模糊不清,只有清人开凿的“神禹导洛处”依然清晰可辨;二是把洛水引进洛宁境后,有一大山挡住去路,大禹听从伯益的建议,让洛水从该山的西侧绕道而过,后来经过河水的冲刷,这座大山越发显得高峻挺拔,后人就把这座山取名“高门”,汉代在此设有高门关,并建有高门木城;三是在洛水将要穿出熊耳山的山口,又有一座大山横亘其间,大禹便亲自带领民工昼夜开凿,“亲执锸以为民先”,此山凿通后,洛水才得以顺利通过,因此,人们称之为“禹门”。而今,国家把高门水拦起来建成了故县水库,把禹门水拦起来建成了禹门河水库,一可截流防洪,二可蓄能发电,使洛河由当年的水患多灾变成造福于洛河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话说当年地门、高门、禹门三大工程告竣之后,洛河水从熊耳山中喷涌而出。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就在今长水西南的一个小山丘上,建了一座禹王庙,并请来天地神灵,保佑洛河两岸人民四季平安。
别看这个小山丘,可是洛宁的一处风水宝地。该山原名檀山,《水经注》中说:“洛水又东经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原来这里曾是坞聚之地,后来人们又把它叫作坛屋山(坛屋疑为“檀坞”的谐音,清康熙县志中说在县西北六十里)、阳屋山、龙头山。明代的四川巡抚张论曾写有著名的洛宁“三赋”:《嶕峣山赋》《阳虚山赋》《坛屋山赋》。其中《坛屋山赋》中说:“盖璠家熊耳,实称洛源,溪舟阻深,舟航隔焉。阳屋玄沪,交于长渊(长水的旧称),乃滔滔汩汩一泻千里,放河海而会涧瀍(洛阳有涧河和瀍河)。”“是为玄沪流坤之灵源,兼为坛屋叙畴之龙阜者也。”
这里既说明了坛屋山的地理位置,也说明了它的历史渊源。诚然,龙头山不仅是洛宁古八景之一,而且是洛河从上游到中游的主要标志物,自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龙头山

清代《重修禹王庙碑记》

龙头山上的禹王庙建设年代较早。据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年)《河南通志》记载:“禹王庙, 在永宁西长水镇。昔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宋淳化四年(993年) 建,元延祐三年(1316年)学士薛友谅修,皇明正统、万历年间相继修,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重修。”按此说法,禹王庙最早建于北宋年间,据说当年的庙宇规模宏伟,香火极盛,还有很多碑碣诗文,只可惜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元代薛友谅重修禹王庙的记载和清代雍正年间重修禹王庙的碑记。
据《重修禹王庙碑记》记载,该庙“前人稳之久矣。建庙设祀于邑郡之西,坐北面南,尊蹑龙头,镇压洛水,而玉皇玄帝又层彼其顶,五岳各神又会序其后,搃以发洪范九畴之源,衍洛书呈瑞之数,凡云告治水之成功矣!但历年多所庙宇颓圮,山左诸君眺访古迹忽焉,共发虔心重而修之”。从碑上的落款可以看出,这次重修并非官府所为,而是由刘尔壮等七个“功德主”出资修建的。
此外,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相传大禹治水路过洛宁北部山区时,曾见了一只鹿,故此洛宁人在此建了一座夏鹿台,亦称“高霞台”。
大禹当年为了完成治水大业,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自律。他“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甚至连酒也不喝。据说当时有个叫仪狄的人会造酒,他把自己亲自酿制的酒送给禹喝,禹喝醉了几次,险些误了大事,随后下令戒酒。他当时就毅然断定:“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若干年后,果不出大禹所料,禹的孙子太康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驱马驾车,顺大禹开通的洛河古道西行,到洛河上游去游猎,三个多月不回来。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今偃师二里头),这就是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
夏朝亡国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连年干旱和地震,以致伊河、洛河干涸,这就是《国语》中说的“昔伊洛竭而夏亡”。
来源:《洛宁史话》
作者: 周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