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李白苏轼等诗家的为官之道丨小雅
读古代文人故事,我总生怀疑:古代的读书人都想做官,他们有做官的能力吗?他们的管理水平如何?后来发现,我似乎多虑了,因为古代那些著名的文学家们,比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柳宗元、白居易、韩愈等在这方面为后来者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他们不论是为人为文,还是为官从政,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怎么就成了为官有道、文章奇妙的全能型人才呢?我这里所说的官做得好,恐怕不是皇帝首肯或当权者认可的那种好,而是为百姓办实事、为民众造福、在民间口碑极佳的那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恐怕这是儒家知识分子最好的表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来一代代儒生前赴后继,死而后已,为的就是探索如何在天地之间确立起生生不息之心,如何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循的大道,如何更好地继承孔子孟子等先贤古圣的学说,怎样为子孙后代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我以为,对于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性命堪忧、温饱不存的时代而言,为民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正道沧桑后、满目疮痍时,只要有一颗为天下公,急民众急的赤子之心,足矣!这恰好是那些大学士们所具备的。他们都有被贬谪的经历,因而最切实地了解底层老百姓的疾苦,知道如何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深深体会到天下苍生的痛苦盖过了自己在朝堂之上遭人算计、在俗世人寰(因为无家可归,韩愈的小女儿病死在路边;因为一次次贬谪,苏轼被迫像野人迁徙在华夏的荒郊野外)骨肉分离的一己之私的痛苦,所以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脚踏实地地造福于一方的百姓,用仁爱之心、体恤之情去修堤筑坝、引导农桑、敦促耕殖、创办学堂、淳化民风,其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之精神在他们脚步踏过的地方都留有深深的印记。这些脚印千年都没有泯灭。
从历史的视觉看,曾居庙堂之上的柳宗元、白居易、韩愈、苏轼们有这样“下沉”的机会换位思考,无不是当时当地百姓之大幸。他们因之重新思索人生天地之间的意义,写出了富有哲理又脍炙人口的华美篇章,也是当今华夏文化之大幸。
我想,在他们心里恐怕是没有什么政绩工程的概念的,他们眼里只是颠沛流离的百姓。转念一下,这样的为官也是极简单和单纯的,没有什么虚头八脑的东西作祟,官场圆滑世故永远也学不会,也体现了这些坦荡学人们的慈悲和智慧。
永州人顶礼的柳子庙、潮州人呼唤的“韩山”“韩水”、杭州的白堤、西子湖畔的苏堤,这些在现代人看来,都可以称作不朽的政绩工程,然而在那些心地纯厚、诗意满怀的诗人们看来,不过是从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它们却成了后人永远仰止的高山和景行的丰碑。
那么,我为什么存有这样“对读书人做官”的疑虑呢?也许是受现代社会官场“厚黑学”的误导。生活在现代的钻营者们哪有什么诗意和理想可谈?他们的个人修养和人格素质全部用在如何上位登科上面了。不择手段、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就是他们的个人德行,实在没法与耿介无私的苏轼们相提并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曾经也怀疑像李白那样的狂妄之人是否有为国家效力的能力?他虽然不甘心只做御用文人,为皇帝的宠妃写一些花哨的诗词。若他成为皇帝的左臣右相,真的能为皇帝分担忧愁吗?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愚痴的想法。像李白这种恃才傲物的角色,即使再怎么文采飞扬,贵为天子的皇帝恐怕只会喜欢一时,不会长久地把他留在身边,所以我上面的命题是不成立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围绕在皇帝周围是一些什么人吧。杨国忠,李林甫。一个是靠妹妹杨贵妃得宠上位的无才无德的小人,另一个是扰乱朝纲、排挤贤能的大唐帝国的搅屎棍。史学家认为以“口蜜腹剑”著称的李林甫,任作宰相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一步,他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也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渊薮之一。
这些擅弄权术、恶贯满盈的人在皇帝身边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地操纵着国家机器,我们怎能不为像李白这样有赤子之心的人抱屈呢?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投奔永王李璘,似乎他的报国之志迎来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结果因为他没有认清时局,所托非人,差点小命不保。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在平定安禄山叛乱时,他拥兵自重,有图谋江东之心,随后又生割据富庶江陵之意。最终,“永王之叛”未达到预期,兵败丹阳。当初李白在庐山隐居,收到来自李璘方“三顾茅庐”般的隆重礼遇和殷勤邀约,他就误以为“卧龙诸葛”辅佐“刘玄德”的机会到了,下山投奔永王。在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为其的不幸遭遇留下了“罪证”。年已58岁的李白,最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流放夜郎,也算幸运。
李白投奔永王李璘是否有被忽悠的成分,很难定论。但永王李璘想借助“诗仙”李白的影响为他造势肯定是真的。作为天下闻名的诗人为永王阵营唱赞歌、鼓士气乃小菜一碟,有“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等诗为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为李璘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也不忘对自己的自信和理想作了足够浪漫的记录。
诗文盖世的李白险招杀身之祸也确实突显了他人格的缺陷——太过理想、脱离现实。看到国难当头,就满怀豪情投身抗战斗争中,不知不觉陷入了帝王家事。
自古以来,帝王家事就是国事、天下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然而帝王的家事却错综复杂得多,所以才有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悲剧不停地上演。在这一场场穷图匕见、鱼死网破的悲剧中最怕分不清立场、站错了阵营,甚至连皇家亲信们都有不知该把谁当朋友、该把谁当敌人的时候,何况一腔热血、天真烂漫的谪仙人?
在此,笔者借用一段网络语言结束本文,也印证我的上述感受:作为一个诗人,他(李白)可能游刃有余,但是作为一个政客,他就差得太远了。他的老朋友高适早就对李亨说了“璘必败之状”。所以后来高适平步青云,而李白却郁郁而终。
作者简介:陈云霞,籍贯黄陂。笔名潇湘溪缘、小雅。年近半百才与文字结缘,因此对这迟到的缘分倍感珍惜。阅读和写作就是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百年视水与三岁观河,谁的视野深阔?”(作家简媜语)我愿意永葆三岁观河的惊奇和欣喜去与世界对接。
本期工作人员
主编:木兰山樵;组稿:季风;
审稿校对:羽林郎、宋志清、王兰;
制作:方舟;发布:故乡的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