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改“斜”归正作者:王毅强
第一次来北京是当老师的第二年的1978年暑假,教育局为鼓励师资,组织全体教师来京旅游。兵分两路,年长的老师乘火车,小青年坐汽车,那时汽车比现在的大巴小一倍,也就是20个座位,我23岁,自然是要承受8个小时的颠簸之苦。晚8时,抵达那时还不限行的天安门广场,在华灯映照下,回京探亲的张清文、马维沂夫妇俩早已等候。随即局长齐百洲、校长刘洪武和张马二位老师安排了老师们住处。

住处是澡堂兼旅馆,说是旅馆,其实是北京人泡澡后休息喝茶的床位,一大通堂,20几个上下铺,坐落在东花市斜街,三天中,吃饭出入于花市斜街,睡觉出入于花市斜街,游玩出入于花市斜街。也就是此次进京,第一次瞻观了故宫;第一次瞻仰了纪念碑;第一次瞻望了“军博”;第一次瞻览了司母戊;第一次瞻顾了胡同。故宫的辉煌;纪念碑的巍峨;“军博”的震撼;后母戊的遥远;胡同的仄窄,深邃地定格在42年前的东花市斜街中。

定居北京后,念念不忘第一次来京时住宿的花市斜街,在百度中搜,在街坊中询,在出行中瞄,在地图中索,无果。因为,“斜”了400多年的东花市斜街,在1985年的危改中,改“斜”归正了。

今天的我,故地重游,猜想:要不是坐落其中袁崇焕祠在1984年批为全国重点文物,恐怕连这30米长的街道也会不复存在了。“百度”标注袁崇焕祠坐落在斜街52号,可前不见51号,是居民高楼,后不见53号,是广渠门中学,遍寻各个方位也找不到“斜街”巷标,恐怕连52号门牌号也成了文物了吧。

我问了当地居民,我所站之所就是“斜街”长不过30米,这可是当年是通公交的主要干道,地图上有明确标注的街道,有400年的历史,如今定格在记忆中。


作者简介:
王毅强,男,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专技五岗高级教师,教研组长,2015年退休并户口迁移北京朝阳区,编纂诗文集《天凉好个秋》,诗文集《天凉好个秋·续》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