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油坊公社书记鲁更新
作者:钟九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我们河北清河中学六六届高中同学群里,有许多人收到了组织上配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群主苏玉莲大姐提议:把领到纪念章的同学及家属的照片做成相册影集以收藏留念。
我反复仔细欣赏了这些相册,还有纪念文章,发自由衷的敬慕和赞叹。当看到鲁继田佩戴着纪念章的照片时,我惊呆了,这不是当年的鲁书记吗!因为我这个同学太像他的父亲鲁更新老书记了,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当年油坊公社鲁书记的一幕幕画面来。
那时候的许多基层干部,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鲁更新书记就是其中之一。
鲁书记1964年到1974年在油坊公社任党委书记。那时候我在家乡上中学,走出校门又在油坊中学教书,对鲁书记熟悉又了解,他生活朴素,工作踏实,为人谦和,待人和气,没有一点官架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接地气。
公社的干部经常下村,要求和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三同”。记得1964年暑假,为帮家里多挣几个工分,我每天都随社员出工。有一天早晨,我们生产队到离家四里多的大渠东边掰玉米棒子。地垄很长,当我掰到中间时,就听见咔嚓咔嚓的掰棒子声,抬头看到一个头戴白毛巾的陌生人,他手里还提着装玉来棒子的布袋,旁边的人说,这是公社鲁书记。他干活很利索,眼睛也尖,干活很仔细,他掰的那一垄非常干净。在他带动下,公社的一些年轻干部也经常跟着鲁书记来田间劳动。
鲁书记下田不只是劳动,他边干活,心里边估摸着产量。凡是经过他的眼的地块,最后收下来亩产都和他估计的上下差不了多少。
那个年代,日子是艰苦的,但干部社员的觉悟很高。麦秋两季县里都会下达征收公粮的指标。那时的口号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社员自己的。油坊公社人多地少,为了既不影响国家统购,又不使社员日子太难过,老书记在麦秋两收前都要亲自跑到各村,到每个地块去查看。哪块庄稼好,哪块庄稼差,他都记在本子上,一方面要指导田间管理,让庄稼长得再好点,另一方面在他心里就已经把每块地的收成估计的八九不离十了。有的生产队多少有些本位主义,总想把产量报得低些,这一手在鲁书记那里不灵,糊弄不了他,后来各大队谁也不敢乱报产量了。
鲁书记是讲实事求是的人,又是个有担当的人。有一年县里征购公粮的任务下达到公社,鲁书记一看,数目太大,认定完不成任务,如果不根据实际硬下指标,社员就会有缺粮挨饿的情况。县里有人就认为他思想保守,于是派了一个多人工作组“帮助”和监督公社征收公粮。结果还是书记掌握的情况符合实际,最后工作组也只得按鲁书记的意见反馈给县里。这种胆量和担当是源于对国家的负责,对人民的爱,这种胆量和担当也是植根于心系群众,勤恳工作,科学实践而得到的真知!
鲁书记在基层总是不辞劳苦,春夏秋三季,他很少在办公室里。他如春天的风,如夏天的雨,如秋天的云,在田间地头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见到他的身影。一忙起来他就顾不得回家了,有时连给妻子儿女送生活费的事都耽误了。鲁书记的大儿子鲁继田在清河高中读书,授母之命,一是看望月余没回家的父亲,二是把生活费拿回家。他趁星期日骑着自行车赶到油坊公社,秘书告诉他,书记去前位了,继田赶到前位,社员们说书记去后位了,追到后位,他又去马庄了。
鲁书记爱他的事业,爱他脚下的黄土地,爱他辖区的老百姓。
那时候,社员有了矛盾纠分就找村干部,村干部解决不了的就找公社,鲁书记经常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棘手的问题。有个大队,邻里之间有了意见,后邻就在前邻的北房后墙根挖了一个大坑,一下雨坑里就积水。前邻男主人在部队服役,女主人带着两个小孩,女主人给后邻说,大队干部给后邻说,都没解决问题。鲁书记知道了,就以串门的形式来后邻家,先扯几句家常话,又到院子里转一圈,他见南墙根的坑还真不小,里面还有水,就问:这坑是干么用的?前邻的后山墙不潮吗?这可不好!弄平整,弄干净,赶紧把这坑填平吧!后邻一家心知肚明,知道老书记的意思,没过几天,这一家就把大坑填平了。
这是小事,但在鲁书记那里百姓无小事。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个例,我就说说鲁书记关心我的事。
1967年初我父亲在医院去世了,我母亲也高位瘫痪了。父亲住院就给亲戚借了些钱,哪里还有钱给母亲看病,母亲的命岌岌可危了,鲁书记知道以后,他来我家告诉我到公社找找盖金兰主任,申请点救济。我还是个学生,很不好意思,后来还是去了。第二天公社就派人送来30元钱,当时3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我非常感激公社,更感激鲁书记。
我结婚第二年生了孩子,按政策就应该把户口迁到婆家去。当时是按人头分口粮,快到麦收了,婆家急着让我迁户口。这时鲁书记来我家了,他说:你婆家那边给你联系好工作了吗?你在这里是油坊联中的民办教师,到婆家就没事做了,整天围着锅台转,就把一肚子文化糟蹋了……
鲁书记的文化不高,但他很爱惜人才,油坊公社和我一样的三个女高中生,他都很爱惜。后来我在渡口驿公社当广播员了,他知道后,非常高兴。他到县里开会时遇到渡口驿公社的杨书记,又在杨书面前夸奖了我,杨书记对我说,你在油坊公社口碑特好,鲁书记老夸你。
鲁书记对人很宽容,很厚道,而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就是共产党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吧。发生在鲁书记身上的一个故事,油坊街几乎妇孺皆知。大概是1973年春节前,油坊北街的一个社员带着他小孙子,拉着一小拉车大白菜给鲁书记送去了,当时的大白菜很便宜,大概是一元十几斤。快晌午了,这爷孙俩来到鲁书记家门前,鲁书记又心疼又很着急,心疼这一老一小大冷的天拉着菜赶二十多里路,受这个罪,着急的是这是干嘛,这不是叫我作难嘛,收下犯错误,不收,再叫这一老一小拉回去,多不尽人情啊,有么事就到公社找我说嘛,何必这么做!一向好脾气的老书记,把脸拉下来,大声吼了这个社员两句。后来还是刚过门的大儿媳妇解了围,让把菜卸到院子里,把一老一小让到家里用了午饭,打发他们回去了。
鲁书记回到公社后,把菜钱捎给了这个社员,他还在公社的会议上做了检查。知道的人都说:鲁书记不沾公家的,不吃社员的,是个清清白白的好书记。
下图:鲁书记(中间)和大家一起学习

故土乡愁,恋情爱意,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大街小巷,那里的父老乡亲,还有为人民办实事的鲁书记这样的干部,都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就用几句顺口溜给鲁书记画个像吧!
运河古镇任乡官,
为官为人美名传。
经常下乡没架子,
带领干群排万难。
同吃同住同劳动,
榜样力量大无边。
油坊工作十几年,
艰苦朴素衣着简。
一条毛巾头上戴,
遮风挡雨又擦汗。
冬季中式老棉袄,
春秋蓝色制服穿。
夏季简洁又干净,
衬衣扎到裤里边。
出门一辆旧单车,
风风雨雨田陌间。
群众冷暖常牵挂,
访贪问苦不等闲。
知识青年受重视,
多有鼓励常夸赞。
包村蹲点好作风,
服务百姓走在前。
一身正气为人民,
两袖清风心甘愿。
书记已走若干年,
历历在目如昨天。
良好作风传后世,
代代相继千万年。
下图:鲁书记(下排中间)离任前和他所包村庄的前位大队干部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