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罗磊 陈鸣鸣〔南京〕
2021年11月14日下午,在南京瑞承家族办公室举办了“陈鸣鸣诗集《精神之恋》读书会。由于疫情的关系,读书会,好像是一个遥远的经历,但是在那个明媚的下午,大家品着香茶,饮着咖啡,读书会复苏了,相聚在一起,相倾、相听、相扶、相长。
在诗人陈鸣鸣分享了诗意的必须、诗人的责任、诗歌的美好后,主持人罗磊发表发如下的感言——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向。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踏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 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 自主的想起了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 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 诗歌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在初冬的南京,一切美好,美好一切!

陈鸣鸣简介:女,笔名千山暮雪,二十年从军生涯,任职江苏省消防总队,当过兵、灭过火,上校警衔,著名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出生于江苏启东,现居南京,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文学硕士。曾任《火警》副主编,任《江苏消防》、《橙色风》、《东方潮》、《东方文化周刊》东方诗坛、《扬子晚报》“读书”等主编。她涉猎小说、散文、新闻、诗歌、评论、文物、摄影,发表作品500余万字,获中国青年编辑骏马奖,“恒光杯”公安文学优秀奖,中国作协“金秋”文学一等奖,南京机关作家协会“最佳诗人”奖、“优秀创作奖”,大江诗歌奖之“华语诗歌奖”、2020“优秀抗疫诗人奖”等多种奖项,荣获2015世界诗人大会“杰出女诗人奖”。被誉为“将爱情写到极致的中国作家”。出版著作:《心桥》(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定格的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我的爱情为谁》(作家出版社 2011年)、《像爱情一样的春天》(作家出版社 2011年)、《网络公安散文随笔精选》(作家出版社 2011年)、《消防历史的祛魅》(南京出版社 2012年)、《我这一生 就跟爱情过不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精神之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主持国际东方诗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