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散记
作者:白菊敏
住院,是很小时候的事。但就在去年,我却住进医院。
一个盛夏夜晚,我陪外孙女麦子在她家。突然头晕的天旋地转,伴着一次次剧烈的呕吐。以前有过两次了,比这次轻,也是家里只有麦子、保姆和我。第一次,我自己配了药,吃了一天就好了。第二次,我去药店根据自我痛点,拿了药,休息休息,也好啦。这次,晕吐的不得了,我预感病情严重,赶紧去了市里最大的医院。大夫询问病情后说:“先输液观察,见轻,可以住院做进一步检查,也可以回家。输液不好,就赶紧住院。”一听住院,触碰了我“意外”的暗伤,心头划过久违的动感疼痛,一下子泪流满面。难道老天爷这么不公平!我竟然一下子哭了个稀哩哗啦。原来,我内心深处的柔软一直都在,只是被生活碾压成强者容颜。哭罢,心情舒缓了很多。输液后晕吐都好啦,我坚持回家,没想到,我的头晕傍晚又渐渐折磨着我……
熬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直接去了住院门诊。女儿提前网上挂了号,约好医生。去了,大夫直接接诊,说不是什么大病,要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我办好住院手续,输液后病情明显减轻,只是休息不好。
临床,住着个东北五十来岁胖女人,滚圆粗壮的身材,头大脸阔,眉眼也还可以。脸上身上都有伤,她晚上起夜较多。
经常扶我的床起身,我的床立刻会晃动,常被她吵醒。那次,不知为何,没有动静。半夜两点,只听“咕咚”一声响,她砸到一个陪床人身上。她女儿和全屋人惊醒。她女儿说:“妈——你怎么不招呼我。你再摔出毛病来,你让我怎么办?”那几个夜晚都因她的不停响动,大家都无法休息好。三天后,她去做开颅手术啦,再也没回病房,病房里安静了很多。
我做了全面检查,最后确诊“耳石症”。第一次听说有这种病,且很普遍,男女老少都会得。主治医师笑眯眯地说:“我很纳闷,你上两次自己配了什么药治好的。”是啊,我自以为是的自我调制,并不知道病因。有病及时就诊,才能解决真正问题。相信科学,相信医生,也许就不会有这次炼狱般的煎熬啦。
确诊,我的心情放松了。只有躺着、左转头,才会头晕。我尽量不左卧,积极配合耳石复位治疗。第一次复位,我吐的胆汁都溢了出来,我说我能坚持,医生却不敢在治疗了。后来一天天见好,我还能出去遛达,购买自己想吃的,心情好了很多。
住院楼道里,遇见熟人,独子事业有成,却得了不治之症。他和夫人都曾是辉煌的公务员,儿子等候那天的到来。让他无法接受现实,他开始在医院里消磨时光。每天住在楼道里输液,之后,吃自己带的馒头,小葱蘸酱,晚上回家休息,几乎天天如此。他衣衫不整,精神萎靡。老年即将失子之痛,可能是人生最惨的打击吧。看不见一个家人朋友的陪伴,每天孤零零的,一脸惨像。
楼道里,摆满床位,走进医院,就是人满为患。
很多人的养生意识极差,都是到有病了,才治疗,才想到注意饮食调节。预防大于治疗,这是真理,却少有人践行。年轻时,没病也要有健康意识,锻炼身体、健康饮食,预防各种疾病。一些年老者,还满足在能吃饱就好的观念里。你讲究健康饮食预防,会被认为矫情和太讲究,更别提有品质的生活啦。把传统的节衣缩食过日子,当做会过日子的法宝,攒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且其乐无穷。其实,是大错特错了。人走时,分文带不走,活着不让身边人开心,死时就会很凄惨,留下多少也没用。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晚饭大吃大喝的习惯。认为多数人家都这样,晚上有时间,家人凑的齐。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是个养生理念。早就有“过午不食”的养生说法,但生活中人们并不去做。生任何病,不是偶然所得,是积累下的问题。一些人,年富力强时,突发心脏病的、脑栓塞的、糖尿病……这些病,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饮食合理,搭配得当,锻炼适度,都是可以避免的。
不到十天,我终于出院。大夫很负责,给我开了近千元的药。回家吃了几次,就不在吃。是药三分毒,我要自己多注意就行了。心疼药的浪费,干脆都送给了对症有需求的人 。
生病住院,属于正常事。有活着不拖累任何人的信念,才会有尊严的活好。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把生命价值放第一位。你活得好好的,就是家人孩子的福分。人生都不易,且行且珍惜。生老病死不可怕,有病,积极面对。没病,保持身心愉悦,健康靓丽而活。生命最珍贵,有价值的活着,才会有光彩。唯有珍惜,不负此生。
2021年 11 月 2日

白菊敏,河北,中学高级教师,早年作品多发表于报刊杂志,近几年报刊微平台发表四百余篇。上都市头条六十多篇,均精华、热点。多篇文学作品获各级各种奖励。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沧州作家协会会员等。作家地带签约作家,世界汉语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