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写刊名
中国当代书法家晋心愿



作者简介:程贯臣,安徽省界首市人,现年51岁,初中毕业,酷爱文学。曾在界首市枣林中学任教,现在某船厂任高级电焊师。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生活充满阳光,让日子有滋有味。《中国民俗文苑》《江淮文苑》实力作家。

一个命运多舛的寡妇
文/程贯臣
伤害无非两种,即肉体和精神。身体之伤,随着时间的脚步会慢慢癒合,直至痊愈;而精神之伤,即使华佗在世,也无可奈何。我村有一个寡妇,名兰英,年已古稀,她就是华佗无可奈何的最大受害者。接二连三的沉痛打击,注定了她的后半生,在凄惨悲凉中度过。
寡妇究竟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生活。
她多舛的命运,是从三十多年前开始的。以前,夫妻恩爱,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经营一个八口之家。上有花甲父母,下有4个孩子,一女三男。这么大的家庭,又加上父亲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土里刨食,仅能糊口而已。可家庭开支往往入不敷出,拙襟见肘。于是,夫妻俩便商量着买个带据,帮别人加工木板,挣点辛苦钱补贴家用。想法不错,正当夫妻俩为美好的理想付诸于实施时,一场灾难也开始酝酿、萌芽……
农村市场大,盖房、做家具都需要木板,夫妻俩带锯生意兴隆。虽辛苦,但赚钱带来的喜悦盖过了辛苦,苦并快乐着度过每一天,天遂人愿不过如此。世事无常,半年后的一天,一个小小的砂轮片,击破了他们平静的幸福生活,塌天大祸不期而至。 咋会事呢?打板时,锯不快了,需要磨一磨,正在兰英丈夫打磨锯齿时,砂轮片断裂飞了起来,不倚不偏正砸在他的脑门上。顿时,鲜血飞溅、脑浆迸裂,没容送医就一命呜呼。多突然,一条年轻生命涚沒就没了。生命诚可贵,但在横祸面前竟如此脆弱。从此,谢兰英有夫之妇之名被取而代之,寡妇成了她的标签。是年,她才三十八岁。

我们村庄大,人多,在她丈夫出殡的这一天,人头攒动。出于爷儿们的关系与同情,都想送一送死者最后一程。只见谢兰英哭得死去活来,下葬时,她扒在灵柩上撕心裂肺,硬是不让下葬。因为这一埋,近在咫尺,却是两个世界,再也不能相见。任何人劝也阻止不了她那嘶哑的哭声。气氛非常悲哀,象雾霾一样笼罩着每一个人。个个表情凝情,时不时地发出几声哀叹,似乎在说:以后的日子让谢兰英咋过呀!
斯人已逝,兰英悲伤不言而喻。面对拖着病体的年迈公婆、孩子、还有岌岌可危的家,长这么大那受过这样的压力和打击,自然崩溃。于是,不吃不喝睡了三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痛定思痛,还是坚强了起来,拾起丈夫的接力棒挽救这个家于水火。刻不容缓,责无旁贷。容不得她伤心、难过,一遍一遍抹眼泪、或哀悼思念丈夫时,悲悲切切,消磨时光。
打板是一个重体力活,不是一个女子所能企及的,况且又是她的伤心地,于是便把带锯卖掉,外出捡破去了。农忙季节又离不开她,寡妇不得不在垃圾场与农忙的田野间,穿梭来穿梭去。 苦与难是最有效的瘦身药,寡妇1米7的身离不足百斤,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还得负重前行……

几年下来,物是人非。生活的巅沛流离,失夫的郁郁寡欢,人憔悴了,昔日的容颜不复存在。就这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男同胞们的香饽饽,纷纷削尖脑袋往上蹭,巴望着自己桃花运盛开‘蹭出个两情相悦来。而寡妇悲惨的家庭状况,让乘兴而来者,败兴而归。“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凄凉,加上亚历山大的压力,让寡妇生不如死。死容易,心一横眼一闭即可,可寡妇再横再闭也死不掉。因为她有千般不舍,万般牵挂。
幸福的岁月如闪电,寡妇的分分钟钟就像蜗牛在蠕动。十年的光阴,她熬白了头、熬弯了腰才过去。期间,安葬公婆,送女儿出嫁,迎老大和二儿子结婚。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办下来,不让寡妇心身俱疲,脱几层皮?不过,还值,换来了几年顺遂时光,寡妇的心力交瘁,算是没有白费。一直这样下去该有多好呀!
现实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又一次缠上了寡妇。老二儿媳妇生产,本是皆大欢喜。一家人在喜迎新成员即将来临之时,突降暴发性乙肝病,夺走了儿媳的生命,孙子幸存了下来。一场喜剧演变为寡妇 撕心裂肺的哭泣。致命的双重打击,没有击垮她,使她坚强的唯一稻草,无疑是嗷嗷待哺的幼孙。孙子成了寡妇的牵挂,只能化悲痛为力量,担负起侍候孙子的责任,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着。儿子不体谅寡妇妈妈,在外另觅新欢,逍遥快活,对家不管不问,从不向家寄钱。孙子不是他爹的命,但是奶的命。没钱买奶粉,寡妇就哀求老板赊账,等收了农作物卖了钱再还上。缺失母爱的孩子就是靠,几亩薄地的收入、和奶奶的精心呵护慢慢成长。
又一个十年,被寡妇用煎熬度过。孙子十岁了,可小儿子也三十有二,还没娶上媳妇。一是脚跛,二是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都能对号入座,年年挣钱年年干,出门还得借盘缠。面对无不垃圾的儿,寡妇又气又狠,无奈,心中的怒火只能用自我安慰来浇灭。可儿子娶不上媳妇,依然是她的一个心病。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夫下父母心。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奠定基础,于是,寡妇又重操旧业,挣钱,盖房,求媒婆上门。別说,寡妇小儿子就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命。隔壁村有一位少妇,花容月貌,只因大脑有病被丈夫离了婚。经媒婆牵线搭桥,居然喜欢上了他,喜欢得非他不嫁。父母百般阻挠,无济于事,干脆依了她,也没要多少彩礼钱。对寡妇和她儿子来说,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捡了个大便宜。于是,东拼西凑,匆匆把媳妇娶进家。
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小子。为了小家伙的安全,寡妇成了伺候孙子的不二人选,又一次当起了孙子的妈。生活依旧累,日子依然苦,可胸中平添些许心慰。凭一己之力,把老人,孩子的事业已完成,巾帼不让须眉,禁不住滚下被自己感动的泪水。任务完成了,年龄也近古稀,是该停下忙碌的脚步,歇一歇,享享福了。可享福的念头还没在心中萌动,便被扼杀了。让她猝不及防的是,和上两次一样的灭顶之灾又一次袭来。一天早上,寡妇带着活泼可爱的小孙子,在路边玩耍。稍不留神,在目睹者“啊””的尖叫声中,孙子被运输车卷进车下。当她摇晃着孙子已没了生命体征时,瘫了下来。没有撕心裂肺,捶胸顿足,因为再也没有那个力气了,只是在不停止呻吟着……
人在极度悲观、绝望、痛苦时往往会麻木起来,未偿不可。因麻木什么也就无所谓了,任尔东南西北风。因此,寡妇又几度春秋。期间,小儿子再次生了一个孩子,还是寡妇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又生了一场大病,做了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虽命无大碍,但罪不得不受。
岁月是把杀猪刀,扎得寡妇遍体鳞伤。年老体衰的她,什么也干不了啦,只能在经年累月中,慢慢治癒累累痛伤。而三代亲人的不幸离世,更是她永远无法治癒的哀伤。

《中国民俗文苑》微刊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人才促进会
协办单位:孙中山思想促进会
友情媒体:
世界文学艺术界 江淮文苑微刊
中国诗歌网 安徽诗歌网微刊
文韵中原微刊 名家名人典藏微刊
苏州诗歌微刊 《枣花》报
中国诗报微刊 《南北作家》杂志
旅游作家微刊 中国都市报
中国文艺新闻网 头条网
当代诗词鉴赏 《文学百花苑》杂志

《中国民俗文苑》微刊精英团队
【顾问】崔波 刘亚陆 沈守华 黄广奇 孙珂 赵宗明 荣雪梅 张步敏 刘梦雪 张云华 侯玉梅 李慧
【名誉顾问】徐松林《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
【总顾问】程波涛(文学博士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艺指导】左会斌 (安徽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总督导】应裕勇(中国艺术人才促进会执行会长
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院执行院长)

【总编】孙秀华(知名高级教师 评论家 作家诗人)
【执行主编】田甜 【副主编】 申振见 张锋君
【美编】杜学勇【统筹】张 玲
【编委】王立 王金成 黄坤 刘虎 王海东
【古韵诗词主编】崔少华秦敬国
李章海 张震 梅铁军 屈明芳
【古韵诗词评论】许传真
【首席微诗主编】卢春杰/卢习洪/林新锻
【首席微诗评论】天涯 /yuny绿荷/戴永成/
云舒/唯一/董志明

【法律顾问】王孟婕(安徽界首市卫东事务所律师)153 9818 7661
【创始人/主编】厚韵(明达)130 3541 5889
【 声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
图未注者,来自网络。
尊重老师,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