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记忆:长葛贾集村的沧桑记忆
作者 贾累军
一棵古槐,见证历史,枝繁叶茂,枯木逢春;
先贤贾君,为官清廉,御谱见证,抗灾扶民;
贞节牌坊,古朴典雅,美好记忆,故事感人;
抗日英烈,立碑纪念,弘扬精神,历久弥新。
……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长葛市古桥镇贾集村的沧桑记忆。
村庄的由来
贾集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现存贾氏族谱佐证。明初洪武年间,山东濮州(现河南省濮阳市)红庙村,连遭旱荒,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始祖贾湖兄弟三人,背井离乡,逃荒来到黄河以南的中原腹地,见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便定居于洧川县(现尉氏县)小游镇,就是现在的长葛市古桥镇贾集村。当初,贾家五世单传,孤苦伶仃,由于长期积德行善,至六世时贾西池娶妻梁氏,生下五男二女,五子:万镒、万策、万锭、万祯、万成,五子登科,人丁兴旺,从此分为五大门支。遂之“小游镇”更名为“贾家寨”“贾家集”,后简化为“贾集”。村名沿用至今。
御谱铭先贤
居然昭穆定,
累世耀先声;
恩贵蒙君赐,
法当本祖成。
这首诗前两句是明神宗朱翊钧题词称赞县令贾万成的。后两句是清乾隆三年,科举人吏部候補知县贾俊业所续,作为贾氏字辈,御谱传续文明。
万历年间,进士贾万成,字绍孔,任咸阳、河水二县知县,面对旱荒、尸骨遍野、惨不忍睹的情景,他与灾民风雨同舟,啃树皮,吃谷糠,共度难关。在这风口浪尖上,他纠正多起冤假错案,惩恶扬善,惩治腐败,处罚大批罪犯,带领乡民用抓钩除草垦荒造田。他又从河南老家带去粮种送给灾民,扶贫济困,发展农业,缓解了贫民饥饿之困境。
几年之后,咸阳、河水二县面貌大为改观,村村炊烟袅袅,牛羊满山遍野,阡陌畅通,集市繁盛,百姓安居乐业,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按台刘公赠匾曰:“中都儒宗”。抚台李公赠对联:“两邑苍生父,三庠弟子师”。贾万成为官清正,除奸扶弱,口碑甚好,众称贾万成为“贾青天”。建祠匾曰:“两袖清风逝去,止留一轮明月”。
贾 家 寨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防御匪患,保护全村安宁,贾集村早在清末民国初期就筑起了寨墙。寨高有数丈,寨墙顶部并排能过两辆大马车,土寨墙很宽很厚也很雄伟,寨墙环抱村庄,寨外一圈护寨河。东、西两个寨门,一架厚重的吊桥架在寨墙下的寨河上。白天,吊桥放下,村民出去开始劳作。夜间,乡亲们收拾农具,推着小车携家带口回到寨子内,吊桥升起。护寨队轮流巡逻,寨顶还有炮楼,以防突然来袭的“蹚将”和土匪。(注:贾集寨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互助组时被毁)。
贞节牌坊
明朝天启年间,贾集村贾族长门这家爹娘膝下一子,是兵科武举贾朗,英年早逝,未婚妻马妞(是现在的古桥镇史庄村人)前来吊孝,哭得死去活来。年迈的公婆悲痛万分,哭诉家里没了顶梁柱,这老两口往后日子该咋过?这时,没过门的儿媳马氏女对天发誓:我马妞不再改嫁,甘愿孝敬公婆! 就这样,马妞开始守寡,无怨无悔为公婆养老送终,在当地传为佳话。这消息传到宫里,明熹宗为其谥号:“闺悃芳标”。(注:历史上皇帝赠谥号的,都是全国颇有名气的英雄人物,或皇宫中有贡献的皇亲国戚。这个谥号据贾集贾氏家谱有文字记载),并派官员千里迢迢为马妞立贞节牌坊。那天,到贾集陵园的各级官员,还有建筑工匠,还有十里八村看热闹的乡亲们,人山人海,来人太多竟然喝干了该村的井水。
那高大巍峨的贞节牌坊,古朴典雅的碑楼,苍松翠柏、古庙等历史遗物,被毁的烟消陨灭,给贾集人带来永远的伤痛。
村民抗日故事
1938年,日寇大举南侵,华北国土相继沦陷,中原大地上,抗日的烽火纷纷燃烧。1944年5月28日,贾集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与日伪皇协军展开激烈战斗。日本鬼子进村烧毁房屋三百多间,惹怒了贾集村民,乡亲们男女老少齐上阵,同日军昼夜奋战,打死打伤敌人一、二十个,缴获枪支三十多杆,取得了重大胜利,并涌现了抗日英雄贾效蠡。原洧川县政府为贾集村抗日英雄贾效蠡刊立墓碑,碑文如下:
“呜呼!此贾效蠡先生之墓也,夫人有生即有死,死之一关不能免也,惟死得其所者重如泰山,死非其所者,轻若鸿毛,同属一死,而有轻重之分,其中取舍非具真知灼见,深明大义者弗能辩也。民国甲申,倭寇侵华,闰四月初七日,日伪皇协军队长尚少白带领百余敌人,为劫持村里和县大队枪支,将贾集村团团围住,进村气势汹汹,搜勒将先生族人五位青年绳之以村公所作为人质,强索枪械,村民恨之入骨切齿。为保全人质、枪支、村民安全,先生率村中眷宿:贾昭修、贾西海、贾啟元、贾定一等挺身而出,对换人质,下午四时许,敌虏人质,出村里许,敌人就遭到预先组织的伏击,伏击敌人的战斗虽大获全胜,但先生在与敌激烈搏斗中英勇牺牲。苟非真知灼见,深明大义者,能如是乎,即缙绅仕宦,亦不多睹也,兹以河山复光、地方为之树碑纪功,予念其固陋,聊赘先生赴难始末,以志敬仰云尔。”
黄池 杨资宽撰文
洧川县县长 马锡林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九日 立石。
神奇的古槐
问我祖先何时来,最好见证大槐树。
贾集村东头有棵古槐,三人合抱,树心空洞,东边敞怀,枯木逢春(见图照)。比一般树木发芽晚一个多月,三个股枝每间隔半月发齐一股树技上的芽。古槐再生能力特别强,外面的树皮以各个树干洞口蔓延长至树心里边,面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开花期从农历七月至初冬,花期长达两个多月,古槐年代久远,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棵古树历经沧桑,三股树枝年龄悬殊过大。夏日郁郁葱葱,乡亲们在树荫下乘凉、摆方、下棋,戏曲绕村。寒冬苍劲挺拔,学子在树下写字、吟诗、玩耍。古槐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激励多少学子成长成才,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那前来请她作媒的男男女女给老槐树磕头、许愿、祈福……传说,这棵古槐还真的为那些祈求的人作媒,成全了婚姻大事。
辉煌贾集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贾集村也和全国不少地方的乡村一样,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可就在那个时候,该村喜逢天日,出现转机。1975年,时任长葛县委书记李浩到贾集驻队蹲点,给这个村带来三大变化:一是大力推广深翻改土先进经验,加大施肥投入,粮食产量猛增,小麦亩产由原来的二三百斤,科学种田亩产近千斤;二是对生产道路拓宽改造,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夯实基础;三是对全村宅基地统一规划,早早让农民住上排房,率先建设新农村。于是,群众及早吃上了白面馍,村里铺上了柏油路,贾集村成为全国农业战线先进典型。1977年4月,时任贾集大队党支部书记贾根建,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与时任中央领导人邓小平、陈永贵、汪东兴和大寨的郭凤莲在一起,共商中国农业发展大计。
另外,贾集村捷报频传,1979年我国对越自卫还击战,赴越南战场参战的5名战士,荣立集体三等功三名,二等功两名。当时,中央领导人胡耀邦亲切接见了凯旋归来的战斗英雄贾颖民。
贾集村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1989年,时任村支书贾木刚,聘请许昌市农业专家赵清亮,在贾集村搞联片麦棉套种,使全村3000多亩耕地实现了亩均千元、吨粮的大跨跃。村里还修建了一流的教学楼、村委办公楼。1992年兴建了农贸市场,每逢农历三、八有集会,使昔日的小游镇繁荣再现。
近年来,贾集村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瞧,那花卉景观大街,那时尚文化广场,还有那广场舞大赛、篮球赛、乒乓球赛,赛事连连,看那仿古文化大舞台,每年举办迎新春文艺联欢会,唢呐、戏曲、小品等自办节目精彩纷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对该村新春晚会连续报道,贾集戏曲唱响大中原。“贾集唢呐”被列入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奏者还获得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唢呐大赛特等奖。
作者:贾累军,系河南长葛市古桥镇贾集村民,酷爱歌词创作,成名歌曲《河南,我魅力的家乡》,《燕振昌》等织歌曲,被县诗词学会、民间艺术家协会、音乐协会吸收为会员,又是许昌市音协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