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那秋天里的秀丽画卷
——再游革命老区金刚台
作者:吴学友
踏入西河景区场地,一堵高大的雕塑闯入眼帘。雕塑正中纵书三个金色大字“金刚台”。作为景区的显著标志,它面对空阔的灰白广场,背靠连绵起伏的青山,满身通红,于蓝天白云的辉映下,宛如一簇霍霍燃烧的冲天火苗,既彰显了红色景区的魅力,又给人以奋勇进取的力量。

这是深秋时节,凉风习习。我和家人悠闲地漫步于山腰栈道上。记得上次来此游玩,湖水干枯,裸露于滩上的大小石块像被遗弃的孩子,无人呵护。现在湖水盈道,湖底石儿石孙们早已没了踪迹。琼浆玉液似的清波微微荡漾,一浪一浪不停地奔向远方,不知它们是在赶着参加什么集会呢,还是它们把湖面当着进行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场?给人以无限遐想……
或许淡季,穿行于绿水青山间的栈道上,游人稀疏,一派清幽。树荫遮掩,清洁的路面时明时暗。我们呼吸着山间晚秋的凉爽空气,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所呈现的特有画卷,好不惬意!
一路上随着游径曲折起伏,面前的峰峰岭岭也在我们的视野里变幻不断:它们于仰视中高大雄伟,在俯视下低矮丰腴,以不同的角度展现自己秀美的体态。那满山丰茂的树木挤满了山岭的每一个角落,不知哪夜的秋风已偷偷把它们染得色彩斑驳,在瓦兰的天幕下,在丽日的辉映中分外艳丽,山山如花。

走了一会,看到一弯小桥安适地卧于湖边,两端连着装有栏杆的长长栈道。我们清楚它长年累月伏在高山脚下,每一天都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天下游人的光临,像我们一样立于它的脊背上稍息片刻,欣赏一下远处的奇峰,观看片刻桥下的碧水,随手捕捉视野中闪现的美景,立即定格时空间瞬息的奇妙,有时还顺便对着镜样的水面,快意地照下自己的身影儿,而后顺着清幽的栈道欣然前行……

路上撩惹我们关注的还有山谷:每个都是石头的王国,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乎有意避免与自己相似。它们那样专注自己的形体别样,奈何永远无法摆脱山洪倾泻时被淹没的命运。但它们不怕,它们隐忍到洪水冲刷之后,以格外清爽的面目处世。尽管后来的岁月浮尘又把它们熏染得通体沧桑,但它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护卫着清清的溪流淙淙流淌,一路弹奏着千年不凋的激越琴声……

走着走着,抬头撞见一堵石墙,上有“红军医院遗址”的标识。墙上长满了小树,一片葱绿。一旁有木桩与铁链围成的房屋遗迹,不大。这就是当年简陋的红军医院遗址了。旁边不远处有个塌陷的土坑,一侧立了根木柱,上面挂个牌子——红军井。一旁两个行走模样的军人:一个拧着水桶,一个拿着绳索,显然是来汲水的后勤人员;遗址的另一端坐了位女战士,正在低头缝补军衣。人物塑像与真人相仿,惟妙惟肖。一瞬间把我的思路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浮现出众多医务人员抢救伤员的紧张而繁忙的情景……

告别了遗址,循着清脆的流水声,我们翻越了多级石阶,来到雁鸣关瀑布前。这儿是三面陡峭的绝壁,缝隙里顽强地生长着几棵不知名的小树;下面是一个不大的水潭,潭水清澈,一眼见底。壁上挂一飞流,算是瀑布。真是奇妙,正值枯水时节,不知源于山顶的瀑布,哪儿贮存了那么多的水,似乎永远流不枯竭。瀑面单薄,水又清透,遮不住乌黑的石壁,自然也展现不出瀑布特有的飞银溅玉的靓丽体态与声震九天的宏伟气势,但它却不气馁,似乎受到一旁峭壁上倔强生长着的树木的影响,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夜不停地为寂寞的山谷增添生气与活力……

下山的中途,路过金刚台广场,水泥地面,不大,但很安静。左边有一列宣传橱窗,里面多是时事文化方面的内容;右边有一列石雕,雕塑的都是革命战争年代曾在这里战斗过的红军将领;前面空场上有几墩水泥圆台,默默地顶起了两架崭新的白色战斗机,机身挂有多枚导弹,威武靓丽。
广场左前方有一幢灰砖平房,那就是商城革命历史纪念馆。它的左墙面上有一幅浮雕:一支红军队伍正在冲锋。紧连在它左侧的是三面巨大的红旗,依次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八军、第四军的。红旗的正面有尊雕塑,一只巨手握杆长枪,枪管指向太空。
我们直奔纪念馆而去,意欲浏览里面珍贵的史料,尚未近前,发现大门紧锁,好生遗憾……

作者简介:吴学友,河南固始人。工作之余,闲暇之际,喜欢瞟瞟名山大川,溜溜名胜古迹。偶尔感兴轻敲键盘,冒出些诗歌、散文与小说,散见于一些网络平台。顺带传些正能量,略尽一份普通公民之责。
编辑:文涛
刊名题字:应东方
文学顾问:蓝莓
图片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