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脉络
以历史时间节点为序,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主要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六朝诗、唐诗、宋词等几大板块。
诗经
时间: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
诗经中的诗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现男女爱情,如家喻户晓的《关雎》《静女》《蒹葭》等;一类是反应社会现实,如“饥者歌其食,劳着歌其事”,如“王者以百姓为天”这样的句子如洪钟巨响,振聋发聩,穿越时空。

楚辞
时间: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诗人。他的《离骚》是历史上最长的、最伟大的、最恢宏的政治抒情诗。他还有一篇很出名的代表作,叫《天问》。屈原一生追求真理,自我修养非常高,一尘不染。他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时,留下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汉乐府
时间:西汉时期
汉乐府诗歌多是反应社会现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例如《东门行》中写道:“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建安诗
时间:东汉时期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蔡琰
曹操留下的20多首诗歌,每一首都是精金美玉。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短歌行》《观沧海》等。特别是咏海名篇《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了大海包孕育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势。
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保留下来完整的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理论著作。
曹植才华横溢,年少时曾写下“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励志诗句。后他的七步作诗故事更是千古流传。
蔡琰是中国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女诗人,她的五言悲愤诗108句,540字,写出了我国古代不幸妇女的痛史,例如在描述她与子女分别的场面时写道“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六朝诗歌
时间: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代表人物:陶渊明
陶渊明的“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归园田居》成为千古绝句,其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常被现代人用来勉励自身。李白、杜甫、苏轼都非常欣赏他,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是:“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唐诗宋词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二个灿烂时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出自唐朝。宋朝的宋词使中国的诗歌进入到另外一个高峰,与唐诗一起构成了中国历史上诗歌的双高峰。
唐诗重情趣,比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读唐诗如饮美酒。
宋词重理趣,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宋词如品名茗。

“诗仙”李白 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李白的诗歌作品
20岁
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5岁出川后
写下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42岁
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58岁
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诗歌风格
一是豪放飘逸,他喜欢写高大俊美的形象,比如写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二是清新自然,比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诗酒人生
李白的诗酒传奇人生,他的一生和诗歌分不开,和美酒分不开。比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的诗歌评价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以性情、才力、气质来写诗,是不可模仿的、无法学习的、独具特色的、无法超越的、永垂不朽的。

“诗圣”杜甫
杜甫的诗歌作品
年轻时
他写骏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写雄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年时
困守长安,在安史之乱前期,扬起了现实主义风帆,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去世前
在他生平的最后一首诗中,他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有着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忧国的诗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忧民的诗如《又呈吴郎》,诗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是李白最伟大的知音,他们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欣赏,有着最伟大的友谊,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


程郁缀,江苏滨海县蔡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编委;全国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程教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学术修养深厚,人品之高、睿性之明、亲善之诚享誉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