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齿痕》第二集
第1章
报告文学诉衷肠
音乐盛宴唱家乡
长篇小说《齿痕》第一集,历经21年,几起几落,终于大功告成。
各地读者、网友纷纷表示祝贺,有的网友在【都市头条】上打赏祝贺,有的朋友隔屏“连喝三天”,有的朋友通过快递送来鲜花,
图:网友通过快递送来的鲜花
还有的朋友摆上酒席相约,酣畅淋漓地大喝了一场,期待第二集的开篇动笔。
今天,就以阜新日报记者包颖在2015年3月对本人采访后写成的报告文学《献给家乡的音乐“盛宴”》作为《齿痕》第二集的开篇。
长篇小说《齿痕》第一集,历经21年,几起几落,终于大功告成。
各地读者、网友纷纷表示祝贺,有的网友在【都市头条】上打赏祝贺,有的朋友隔屏“连喝三天”,有的朋友通过快递送来鲜花,还有的朋友摆上酒席相约,酣畅淋漓地大喝了一场,期待第二集的开篇动笔。
今天,就以阜新日报记者包颖在2015年3月对本人采访后写成的报告文学《献给家乡的音乐“盛宴”》作为《齿痕》第二集的开篇。
献给家乡的音乐“盛宴”
——记一位多才艺术家张宝春
阜新日报记者 包颖
他,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民歌优秀词曲作家、”“中国民歌创作优秀专家”。
他,还是一名浪漫的诗人。
他,出生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想当一名作家。
他,恢复高考后,怀揣着那个作家的梦想,考入高等学府,走出了他的家乡。
他,作为一名高材生,毕业留校当了一名音乐教师。
他,不满于现状,于1987年跳入了浩瀚的商海。
他,几经打拼曾经当过富翁。
他,搏击人生曲折,未敢忘怀他的作家梦。
他,苦恋着他的家乡,深情地创作出专题歌颂阜新的歌曲专集。
他,把阜新的风光与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制作出阜新市自己的VCD、DVD音乐光盘。
他,举世震惊地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让阜新,有了自己的标志性音乐——交响乐《阜新组曲》。
他,就是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师——张宝春。
记者带着这些个“他”的好奇,敲开了张宝春创作室的房门,他向记者介绍了他自己追梦的过程。
1987年夏天,辽宁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号召大中专院校教师和机关科级以上干部下海经商的一纸红头文件,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由一名音乐教师、一名学校的正科级干部,停薪留职,改行当上了一名饭店老板。
当年,阜新日报曾以整版的篇幅,对他进行过报道,令其名噪一时。人们依稀还会记得,报道中写道:他本来可以成为一名教授、一名音乐家、一名作家,然而,今天,他却选择了下海经商……。
下海后,实践证明他不愧为是一个能人,他创造了当时无数个全市第一,比如:在那个年代,是他第一个把钢琴摆在饭店里,自弹自唱为顾客助兴,从而提高了饭店的品味;是他第一个创办了全市第一家音乐茶座,使那些“煤倒”、商人、老板、情人、恋人以及高雅的客人有了僻静、浪漫的消费场所;是他第一个把由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引进音乐茶座,从而把音乐和歌曲当做一种消费产品去销售;是他无意中第一个当上了婚礼主持人,把年轻人的婚礼一次次推向高潮;是他第一个一边开饭店、一边创作歌曲去歌颂家乡、歌颂阜新、歌颂生活、歌颂祖国……。
商海是无情的、社会是复杂的!
他在商海中,赚得盆满钵溢时,有过;赔得精光时,有过;丢得一干二净时,有过;对簿公堂时,有过;跌跌宕宕、大起大落,几次倾家荡产,无不充满了传奇色彩。
然而,无论怎么样,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那就是能成为一名作家的伟大梦想。
八年的商海拼搏,锻炼了他的聪明才智、历练了他的精神内涵、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充实了他的创作源泉、奠定了他的创作底蕴、提高了他的思维视野,
增强了他的创作信心,打造了他的创作信念!
停薪留职合同期满后,他的“社会大学”毕业了、他的“商业大学”毕业了,他,满载而归,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再一次登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
今年五十八岁的他,留着艺术家特有的,飘逸垂肩的卷曲长发,过早谢顶的前额,闪着智慧与艺术的光芒;满面红光、两眼有神,一颗乌黑的,像毛泽东下巴颏上那样的诗人痣,长在他的嘴巴下面,非常显眼。
他把他的一系列作品摆在桌子上,对记者说:我创作的这是一个系列工程,它由一部长篇小说《盛宴》、一部诗集《懵懂》、一部歌曲集《炫歌玛瑙之都》、一部交响乐《阜新组曲》、一部交响大合唱《地球上的齿痕》、一部歌剧剧本《余香》、一部反腐败的相声剧剧本《谝网》和一本曲艺集《荷包鸡蛋》,以及两张DVD光盘组成。
作者看着铺满一桌子的,洋洋二十几万字、涉猎所有文学、艺术体裁的大作,着实是吃了一惊!
记者打开小说的扉页,上面写着:
集人生感悟、史地文博、艺术哲理于一书,
汇诗词文曲、歌乐书剧于一体。
然也、非然也,
非也、然非也。
书中有歌、书中有曲,
书中有乐、书中有诗,
书中有情、书中有剧。
四不像,
借艺术杂交之优势,
抒怀咏志!
接着,记者又打开小说的序言,这是一篇他自己给自己写的序:
历经二十几个春秋,这项伟大的工程才接近尾声。
一般情况下,作家创作都是说写了一本书,或者是写了一本著作。而我写的这本书为什么叫工程,并且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因为这本书不仅是用文字组成,更重要是用交响乐、交响大合唱、歌曲与诗词、小说、散文、故事、游记、曲艺、剧本等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歌曲创作、音乐创作、文学创作、戏剧创作、曲艺创作、影视创作于一体的宏伟工程。所以,不叫一本什么书,而叫工程,名曰《盛宴》。
二十几年前,我以一种朴素的情感写了二十几首歌颂家乡阜新的歌曲,仅此而已,未敢多想。
天赐良机,上帝让我赶上了人类的数字时代——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是一个用语言描述不了的绝好东西,俗称“电脑”。
就是这个电脑,恰好碰上了我这个一见到好东西就着迷的人。不对,是我这个见到好东西就发疯的人碰上了电脑。
于是,我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
电脑可以制作音乐,尤其擅长制作大型的音乐工程。
电脑可以让你在家里制作电影,那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所有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电脑去实现。
有了这些,我那二十几首歌唱家乡的歌曲不再是简单的歌谱了。可以把它做成伴奏,请来歌唱家录音、扛着摄像机去拍外景,剪辑、编辑、加上字幕,刻成光盘,出版、发行……。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疯狂的计划、疯狂的工程、疯狂的道路,被一个疯狂的人要疯狂地、不顾一切地去变成现实,非常可怕。
为什么说可怕呢?因为这种疯狂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宝贵的时间;这时间,其实就是生命,不仅如此,而且,更需要聪明、智慧、决心、毅力。如果说这些你都已经具备了的话,根本不够,最主要的是它需要有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你知道吗?——就是钱,大量的钱!
所有这些,对于一名普通音乐教员的我来说谈何容易!
但是,对于一个疯狂的人来说,为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往往是不顾一切地、不计后果地向前冲。
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钱的重要。可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欲罢不忍、欲进不能。一个疯狂的、烂尾的人生工程把一个疯狂的人,在疯狂的道路上套了二十几年,从青春年少套到白发苍苍。有时,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面容,心里掠过一丝伤感和自嘲。
二十几年里,我运用了钢笔、钢琴、照像机、摄像机、电脑等工具去看、听、想、记,写、摄、录、编、创……
二十几年里,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有过多少难忘的经历与辛酸!有过多少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多少无奈与遗憾。
每一句歌词、每一句旋律,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幕幕难忘的故事。
我没有进过大学,更没进过音乐学院。完全靠自学掌握了指挥、和声学、曲式学、复调、乐器法、配器法等专业知识。自学掌握了MIDI制作、音频制作、混音技术、录音技术、音乐后期缩混、影视非线性编辑制作以及成百上千种相关软件的使用技术。我经常自豪地说:作词、作曲、编曲、录音、录像、音乐制作、影视制作均由本“老太太”一人主持。
自从掌握了这些绝活以后,一个更疯狂的创作计划——“张宝春三部曲”产生并实施了。
第一部,是献给家乡的,那就是交响乐《阜新组曲》(四个乐章)。
第二部,是献给祖国的,那就是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四个乐章)。
第三部,是献给人类环保的,那就是交响大合唱《地球齿痕》(八个乐章)。
这个三部曲它涵盖了交响乐、交响大合唱的创作,诗词创作、歌曲创作;音乐创作;音乐制作、影视制作等。它派生出了诗歌、散文、故事、游记、剧本、小说等作品,所以叫《盛宴》。
基于此,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张六丰。
这项工程是我把疯狂的痴迷、疯狂的追求、疯狂的计划、疯狂的想象、疯狂的努力变成疯狂的现实与艺术结晶的疯狂过程。
基于此,自嘲为:“六疯子”。
看着作品的初稿和小样,我思绪万千,有人曾经问道:创作是什么?我感觉创作就是孤独、寂寞、煎熬、苦恼、清贫、矛盾、幸福;创作就是期盼、努力、失望,再期盼、再努力、再失望……也许,永远都不会成功。创作就是苦辣酸甜的五味瓶……。故,自题《满江红·草根》一首:
庭院花枝,娇姿嫚、芳香浓烈。
原上草、暑来寒往,曲根沃野。
车碾轮压残茎叶,风欺霜辱临冬雪。
复回首、看满园凋零,花先谢。
北风烈,沙肆虐。
烟雨骤,草凄切。
遇燎原灰烬,影飞形灭。
二月早春催冻土,万山初黛还青色。
悦草根、染碧野无垠,声声贺!
历经努力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的梦想好像为期不远了。我愿意把这些创作经历、感受、成果、经验、苦恼与欢乐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盛宴》是一项人生的伟大工程。它用创意、策划、布局,到竣工的全部实践书写了一部“人生打拼教程”。对青少年、大学生的人生励志或许有所帮助。也希望它能成为孩子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读物,更希望所有人都喜欢它。
时钟的指针指向了凌晨三点,与每次熬夜的心情不同,是因为这项工程就要收笔了,感觉特别轻松。这是一个残冬的夜晚,我披上棉衣,推开门,向屋外走去。下雪了,漆黑的苍穹下静得出奇,只能听到雪花飘在空中的拥挤声和落地时的谦让声。这是大自然的无声交响乐!有几片雪花好像是没有找到地方,被迫落到了我的鼻尖和睫毛上融化了。哇,这感觉,远比尝到薄荷更清凉。此时有一副对联好像在我的脑海外面徘徊了许久许久,被这几片雪花给挤了进来,促使我捡起一根树枝在厚厚的雪地上写到:“陋室半间,守三分净土梦仙境,残弦二三,引高朋满堂觅余音”。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梦想在向我招手!我真诚地期待着:高朋满座同唱《中国颂》,知音《齿痕》共奏环球鸣。
记者看完这篇序言,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了。
说话间,他又打开交响乐《阜新组曲》的简介,上面这样写道:
交响乐,是音乐的最高形式,它是音乐皇冠上的明珠;交响乐所描写的题材往往都是非常宏大的,比如战争、命运、灾难等。交响乐所揭示的主题一般都富于哲学的思考,或让人反思、或让人焦虑、或让人兴奋与快乐、或鼓舞、激励人们,振奋精神、面向未来。交响乐独特高雅的品位,被誉为是阳春白雪。
所以说,一座城市,如果有了它自己的交响乐团,则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然而,即便是这座城市已经有了它自己的交响乐团,却很难有为这座城市专题创作的,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交响乐。
这是因为,交响乐的产生是非常复杂、艰辛的超级艺术创作过程。
首先,这座城市要有与其它城市不同的自身经历,这些经历能感动作曲家,让他激动、亢奋,他才会有兴趣、有灵感、有激情为这个城市创作一部交响乐。
就像冼星海当年在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抗日前线。只有这些,才激励他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的不朽篇章。
反过来说,就算把乐圣——贝多芬请到延安来,他对中国的一切都不了解,他能写出像《黄河大合唱》那样的作品来吗?
综上所述,这就是其他城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他们自己的交响乐的根本原因。
阜新与其他城市不同,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经历过它的辉煌历史后,面对的是资源衰竭,这是人类面临的新课题,经济转型更是全世界所面对的一大难题。阜新市作为资源衰竭、经济转型的试点市取得了成功,已然成为经济转型示范市。
在这种背景下,《阜新组曲》以交响乐的形式高度概括、总结、歌颂、赞美了180多万阜新人这一挑战命运的伟大壮举。
这,就是阜新特色!
交响乐《阜新组曲》及歌曲集《炫歌玛瑙之都》系列音乐创作工程是作者面壁二十一年的心血结晶。
在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创作之中,从青丝到白发,作者试图用一部交响乐、一本歌曲集、一张交响乐《阜新组曲》DVD光盘、一张歌曲集《炫歌玛瑙之都》DVD光盘来打造一张文化强市、独具阜新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交响乐文化名片”。
如果说交响乐《阜新组曲》是最具爆炸威力的核武器的话,那么,《炫歌玛瑙之都》歌曲集则是宣传、歌颂阜新系列作品中的重磅炮弹阵列。
歌曲集《炫歌玛瑙之都》,从八千年前的《玉龙腾飞》到解放前夕的《烽火三年》,从建国后的《三一八公园》到经济转型硕果累累的《美丽阜新 激情阜新》;从阜新的历史文化名人《张三丰》到极具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蒙古贞母亲》,从美丽动听的《月亮湾的歌声》到老百姓《一笑嘎嘎的》;从《大清沟》的碧波荡漾到《海棠山之恋》的少女情怀;从盛开的市花《黄刺玫》到闻名世界的《玛瑙之都》,用一首首激动人心的《阜新颂歌》,用一系列的原创歌曲,阵列式堆砌、描绘了一幅真实而美丽如画的阜新长卷。
作为一项巨大的艺术工程,这在我市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应该说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也没有听说过。它不仅有好听的歌声,还有动人的画面。它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我市的旅游风光和人文地理及人们的精神风貌,把阜新这座城市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交响乐《阜新组曲》和歌曲集《炫歌玛瑙之都》,是我市本土作家一人作词、作曲、配器、录音、混音、音乐编辑、导演;摄像、录像、视频编辑的工程巨作。这创作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就发生在阜新这片热土上,这是典型的地域文化表现。
所有这些,打造出了只有阜新才有的阜新特色。
创作、制作、打造完成的交响乐《阜新组曲》和歌曲集《炫歌玛瑙之都》,将具备如下十大价值:
01、提升阜新市艺术品位价值。
02、具有宣传阜新市的“交响乐名片”价值。
03、作为阜新特产,交响乐《阜新组曲》具有厚重的礼品价值。
04、作为纪念品它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05、作为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商业开发价值。
06、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
07、引领提高市民欣赏高雅音乐的教科书价值。
08、陶冶听众的情操、愉悦身心,享受生活的快乐,益于健康的精神食粮价值。
09、举办阜新市新年音乐会的交响乐蓝本价值
10、丰富、淀积阜新市人文历史的文化、艺术、史学价值。
基于此,把这项伟大的工程开发成阜新的地域文化产品及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让阜新插上交响乐与歌声的翅膀,展翅飞翔,将会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者一口气儿读完这篇简介,心灵被震撼了!
记者以一种试探的口气问道:你以为,现在的作家梦实现了吗?
他说:主要还是看作品,作品不行,自封一个什么”家”,谁承认你呢?有了好的作品,才会有读者,有了读者,还在乎是什么家吗?
记者看着他充满自信的表情问道:你对家乡的父老还有什么要表达的吗?
他又打开那本歌曲集的扉页,满怀深情地说:
让我的歌曲和我的音乐,像汩汩的泉水、像静静的小溪、像奔腾的江河、像湍急的瀑布;从我的心底流出,奔向远方,献给我的家乡——阜新!
他在他的诗集中又翻开一页,上面写着“诗中诗”:
阜福富馥,
新鑫欣馨;
玉龙腾飞,
龙腾翼鹏。
这是他写的一首诗中诗,横着念是一首诗,竖着念其谐音也是一首诗。
他说:通过这首诗中诗祝福家乡阜新腾飞、跃进。
他指着墙上他自己书写的一幅楷书横幅说,这是他的歌剧《余香》的主题歌《踏歌而行》:
问一句何为真情?
爱一回苦涩半生。
恨一世魂牵梦绕,
恋一曲情有独钟。
欲追忆,往日梦,
青丝白发羞对镜。
莫多愁、勿伤感;
朝霞未满月西行。
借星光、伴夜色,几许浪漫,
育鲜花、换笑容,何须掌声。
寄语玫瑰,与人相赠,
手留余香、踏歌而行。
演一把人间大爱,
唱一首世态真情;
贺一个春满人间,
乐一番海阔天空。
得心宽,获康宁,
笑口常开趣无穷。
施友善、多挖井,
恩泽四方润无声。
借春风、洒雨露,几许关怀,
送木炭、御寒风,乐在其中。
分享苹果,甘苦与共,
余香四溢、踏歌而行。
现在他正在筹备组织成立阜新市歌剧院,要把他的那部歌剧《余香》打造成广播歌剧,填补我国这个剧种的空白,欢迎各界有声乐天赋的男女人士踊跃参加。
他还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和支持,早日把他的作品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
记者起身告辞,他送了出来,门框上的大红对联赫然映入眼帘:“陋室半间,守三分净土梦仙境,残弦二三,引高朋满堂觅余音;横批是:余香四溢”。
再见了,阜新高专角落里的这位艺术家。
愿阜新市文坛上的这位奇才守住净土,多奏佳音;
愿阜新市文坛上的这朵奇葩盛开怒放,香飘万里!
2015年3月22日

2015年4月10日《阜新晚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