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三则
文/清玉
《结 账》
人常说北方人大方豪爽,其中不太计较利益、争着结账就是表现之一。或共同就餐、或一起购物,结账时几位争相上前,唯恐对方捷足先登,有时为结账甚至争的面红耳赤,以致动手动脚,常让不明就里的旁人以为在吵架。有次我亲眼所见,两位六十多岁的老阿姨在市场门口买完水果争相付账,竟推搡拉扯的十分激烈,以至于让其中一位阿姨的儿子在不远处看见,以为其母与人干架,极速奔来,不由分说,猛的推开另一阿姨,致其摔倒险些受伤。还有一次在一小饭店,一帮小伙饭毕结账,有两位都是非结不可的架势,各不相让,还威胁收费小姐如果收对方的钱就把饭店砸了,推搡中竟真的大打出手,同伴拉都拉不住,甚至吓跑了好几桌食客。
估计如此场景在国外肯定绝难看到,相信在南方地区也极少发生,但我们北方却很常见。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因素。北方之人的确性情爽直,也更愿意表现出来,只不过略显狭隘了些,岂不知真正豪爽之人,并不在意于付账这些小事,更无意于刻意表现。他们的格局更大,懂得只有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才能体现那份价值,那才是真正的豪爽,否则都是些无意义的表演。正所谓,锦上添花何其多,雪中送炭有几人?

《 尝 试》
每个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萌发不同的尝试欲望。从萌童开始,比如尝试自己走路,尝试自己吃饭,尝试自己穿衣……。这些以好奇心驱动的尝试,正是成长的基石,更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作为家长,往往以存在伤害风险、或者会造成浪费为由,剥夺了孩子尝试机会。岂不知从成长的角度,这恰恰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因为有的能力必须要自己尝试,而且不断的尝试才能获得。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护,往往错失孩子最愿意尝试的时机,即使愿意让其尝试,也是叮咛不断,就是孩子说的“唠叨”。当然也不乏有智慧的父母。曾经有一同事就曾介绍过他的体验式教育理念。他孩子从小好奇心极强,因为喜欢尝试没少损坏物件,孩子妈整天在后边提醒、操心,但收效甚微。同事却独辟蹊径,在后果可控的前提下,让孩子去体验尝试的不同后果,当然有成功的经历,也有失败的痛苦,但这都是好事。比如一次他把一枚新版硬币在电炉上加热后放在一金属托盘上,孩子看见后就要去拿,一般父母肯定要制止的,他却没有,甚至没有提醒,孩子的手自然被烫到了,当然不很严重,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次经历却是刻骨铭心,让他认识到了做某些尝试是有后果的,从那以后,反而改变了先前鲁莽行事的习惯。
估计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对父母的叮嘱不以为然,而年长之后才发现父母的叮嘱是用几十年的经历换来的经验之谈,往往很有价值。但由于孩子对此却毫无认知,不以为然也很自然。而自己为人父母之后,又重复着父母的叮嘱,如此循环往复。而如果能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宠 物》
其实我很喜欢动物,觉得它们和我们一样,来到这个世界,共同经历着生老病死。虽然没有人的生命高级,却也似乎有着它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苦痛忧怨、爱恨情仇。一日途经鄠邑古槐广场,见一瘦弱脏污的棕灰色流浪狗在垃圾箱旁觅食,这个小家伙夹着尾巴,佝偻着腰背,在找食的同时,不停的顾盼左右,好像随时提防别人的伤害。在与我目光相对,明显能感觉出它的不安与惶恐,脑海立时浮现“丧家之犬”的悲惨。正在感叹之间,刚好一位老太太牵一白色博美犬从旁经过,再看那只博美,昂首信步,活泼自信,还时不时的看看它的主人,好像时刻它都是焦点,与旁边的那只流浪狗形成鲜明对比。一只犹如穷困落魄书生,一个就像受宠的贵妇,境遇不同,表现迥异。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得意之时趾高气扬,风光无限。失意之日,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岂不知,人生在世,不如意才是常态,苦难才是本真,若具能泰然处之,淡然了之,才不失为智者所为。

审核/李丽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