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俄罗斯(八)
胥全迎
(10)红宮内外
克里姆林宮是莫斯科的市中心,也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如同北京的天安门和故宮在中国的地位。她在莫斯科大公国和18世纪以前,曾经是沙皇的皇宮。原为木结构的城堡,后逐步建成砖石材料的以红砖外墙为显著特征的宮殿。因其融合了拜占庭、俄罗斯、巴洛克、希腊罗马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光彩四溢,被誉为“世界第八奇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克里姆林宮,从莫斯科河对岸的视角看最壮观、最美丽,视觉冲击力最强。

紫红色的城墙、5个城门和18个尖顶塔楼,其中箭楼和5个城门塔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熠熠生辉、夺人眼球。我特别注意:那五角星中间的黄色的锤子斧子标志,仍然存在,俄罗斯并没有因为这是斯大林时期(1937年)安装的,而拆除或处理,显示了俄罗斯政府的开明与自信。


克里姆林宮里,有宮殿,有教堂,有重达40吨的“炮王”,

有重达200吨的“钟王”……

当然还有政府办公大楼。

导游说:这里是普京办公的地方。我左瞅右瞧,一等再等,也没见着普京老兄。若见到,我会热情地邀请他来淮安做客,品尝淮扬菜的美味……
我在想:向上推: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斯大林、列宁,他们不都是在此办公的吗?这些人的名子多么显赫啊!有的令人崇敬,有的令人战栗,有的令人愤恨,有的令人非议,有的令人争议……

我镇定下来,对克里姆林宮的里里外外,看了一眼又一眼。建筑是真得美,比起我们北京的故宮来,有高低错落感和色彩的饱和感。但是,我在欣赏景致的同时,心中总是升腾起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强烈冲击。
因为这里曾经是沙俄首都、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苏联全称)核心与首脑所在。
这里曾经是沙皇宮殿,当过欧洲盟主,掠夺了我大清国大片山河。
这里曾经是共产国际所在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受其节制,中国革命与建设受到“老大哥”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
这里曾经是华约老巢,与美国争霸。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老苏差点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我们十四五岁的年纪挖防空洞,不就是防这只“北极熊”的吗?
这是曾经是越南侵略柬埔寨、进犯我边界的“后台老板”。我记得于1979年2月14日在部队听传达中央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文件时,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对苏联向我突然袭击的担忧……
就是这个克里姆林宮,苏联解体前在电影和电视上看到它,比较恨、比较怕…
也就是这个克里姆林宮,尤其是去年总书记参加红场阅兵后,现在看到它,感到熟悉、感到优美、感到亲切。中俄在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不是结盟胜似结盟。历史捉弄人,真所谓爱恨交加……
夜幕初降,接近晚六点时,我们摄影采风团的负责人同导游商量:再去看一看无名烈士墓卫兵的换岗仪式,得以同意。这个临时增加的内容太棒了!
红墙边,无名烈士墓庄严肃穆。东西两个卫兵岗亭,中间一处石台雕塑:摆放着一支卧放的挂有两根穂带的旗帜,上有一顶烈士钢盔。台前,一团火焰生生不息,摇曳着、闪耀着。两束鲜花静静地躺在火焰前……



来了!来了!一组三人卫兵,头戴灰白雪花点的三块瓦棉帽,身着深藏青色军大衣,脚蹬长皮靴,全副武装,右手单手竖立持枪,正步向岗亭走来。


敬礼、出岗、换岗、敬礼、归队……俄罗斯军人的风采尽收眼底,揽于镜头之中……我们这个攝影采风团的成员直呼:过瘾!
我在想:这无名烈士墓,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的烈士。在这一点上,斯大林、苏共、苏军,在历史上的功勋,俄罗斯人民不会忘,中国人民不会忘,世界人民不会忘!
愿无名烈士墓的火焰永不熄灭,愿天下永远太平……
2016.02.23写于莫斯科
2016.02.26发表于《淮水安澜》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羊羊有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