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河底 翮起欲翔
在亿年的远古,自然千变万化,月缺日圆,最终地球的造山运动,遗留下河底镇的三塬两川。从有生命的出现,由猿变人,上下五千年演变,成为河洛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一颗明珠。早在公元前5000一3000年就有了先人们活动生息的明显足迹,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先后被发现:连昌川的杨坡、牛渠、夹沟、陶峪沟和西渡水河底村。从粗糙石器到磨制石器,黑陶、灰陶到彩陶,由个体制作到群体经营,护身生存骨针到地穴式栖身地,彰显先人们,和合共襄,生息相依;开荒耕耘,狩猎养牧;捕鱼撒网,莳谷树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叶绿枝茂,绵绵后昆。先民们慧眼识珠,看准了这块四季分明的宝地:夏热麦黄,秋黍果实,冬眠地封,春苏日暖。地壳磐固,平安无患,安居乐业,美妙的好地方。

历史上的丝绸路、隋唐崤山官道,河底地域相对平缓适宜,成为最佳过点,“北通山陕、南达荆江”的牛渠村的土、石两桥,河底村的“山陕会馆”,千年延用至今的古道沟地名。古都(西安—洛阳)从西安到洛阳,过雁翎关到陕县宫前,一分为二两条道路,宫前-苦作店-古道沟-山陕会馆-韩城,沿洛河到洛阳;宫前沿连昌谷到三乡驿站,沿洛河到洛阳。驷马行车,商贾穿行。佛教寺院、庙宇遍布,传奇无数,昔日的河底古镇辉煌灿烂,引人眼珠。


洛宁县河底镇是个古老的乡镇,早在1700年,就有多处设置郡县。夹沟村西北汉山顶上的“卧牛寨”《水经注》记载是“一泉坞”,晋时已设弘农郡,宜阳县。五千乡民南移江浙,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批“客家人”。北魏正统十六年(公元540年),北宜阳县设在黄栌城,今日的大明村。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西魏在今城头村设置同轨城,唐初设永宁县,河底设置莎栅城。公元前,战国时期,韩国在今刀环村设置北宜阳县。这些足以说明,区区小镇,面积虽不大,但具有不可替代,得天独厚,独树一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河底镇1931年5月成立了洛宁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卓越贡献,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带动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局面在中国大地健康发展,在广袤纵横千里的农村,从振兴乡村到文化乡村,最终实现美丽乡村。
河底是名副其实的古镇,今日的乡村振兴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乡民们不失时机,抓紧了机遇,继承和发扬了先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忘初心,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企业。以“德青源金鸡、三阳畜牧、正大养殖、景森红薯”四大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型养殖,林果、红薯深加工等多方发展,如火如荼,其势愈炙。以城村张家大院为代表的旅游项目也相继恢复,带动旅游,走向全国。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物质面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腰包渐渐鼓足,楼房拔地而起。户户房舍崭新,村村面貌更新。2020年5月26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河底镇开展农业生产强镇建设。古镇河底,正似鹤起欲翔的金鸡,朝向美丽的明天翱翔!
古镇河底,人杰地灵。
仰韶遗韵,河汉天星。
丝绸故道,商贾穿行。
张家大院,几多名胜。
正大养殖,豫西著称。
景森红薯,粉条昌行。
三阳畜牧,圈听羊声。
德青源业,金鸡唱鸣。
四业兴旺,带动民生。
今非昔比,经济繁荣。

作者简介:吴电智,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人,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