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初照
——画家谢晓霞小记
张期鹏
晓霞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专业画家。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有几个“科班”出身的画家朋友,画技都很高明,但又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有时与他们喝茶聊天,总让我想起明代诗文家中的这“宗”那“派”,讲究师从,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感觉不如晚明小品文和那些书写性灵的诗篇来得痛快、有趣。因为他们说来说去,不免就在“技法”这个圈子里转不出来了。

古意山水画《醉归图》
在这一点上,晓霞与他们不太一样。这大概与她在中国画的领域里有多方面的尝试,与她“转益多师”,与她具有一些发散思维,与她读书较多有关。我当年与她的父亲很熟悉,知道她自幼喜欢涂涂抹抹,对构图和色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后来进入莱芜一所特别注重艺术教育的高中学习,开始了专业的美术训练。这对于一个少年产生对绘画的初步认知、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培养良好的艺术感觉,非常重要。可惜这所学校后来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成了莱芜中学艺术教育史上的一个遗憾、一声叹息。不过,那时晓霞已经走出了那个校门,走进了泰安师范专科学校,跟随黄墨林、刘刚等老师学习中国画了。说起来,我也是泰安师专的老学生,我们算是不同时期的校友。不过,我们的命运都有些悲催,因为后来母校也成了“某某学院”,并且迁了新址。回忆起来,再也找不到那种母亲般温暖的感觉了。

山水画写生作品《山西晋城老宅》
晓霞是一个在学业上不知疲倦的进取者。她毕业工作后仍在继续专业学习和创作,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随导师宋丰光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后,又在泰安美术馆高波山水画工作室、济南弘古堂毕波艺术工作室、北京中国国画院何加林山水画工作室受教。她的进取又是多方面的,花鸟、人物、山水,线条、水墨、色彩,东方、西方,院体、民间。她的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各专业协会组织的展览并获奖,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在《艺术教育》《大舞台》等中文核心期刊,还主编了中国画教学教材两部,主持了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民间版画的南北差异研究》、山东省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工笔画技法》。她在虽然同属美术但却有着极大不同的艺术世界里穿梭、驻足,感受、思索,脑子里装进去的东西越来越多,一个绘画的初学者,也就慢慢变成了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领悟力的专业画家、老师。

人物画《娇》

花鸟画《地丁蛱蝶图》
她的收获是丰富的,但她并不满足。这样一个画家也许永远都不会满足。因为学习与探索好像有一种惯性,一旦深入进去是很难停下来的,更别说改弦更张了。她知道我喜欢文学,对文化也比较热爱,一见面就会让我给她推荐书。我一向是慎于向人推荐书籍的,因为我知道阅读是一种非常私人化、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倾向,不能强求一律。但面对晓霞,我却常常打破自己的惯例,因为她不仅是一个阅读者,还是一个面对文化艺术世界显得有些焦渴的人。她渴望这些文化艺术经典的滋养,也需要这些滋养。因此,文学作品、哲学经典、美学论著,还有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方面的著作,我都忍不住想为她推荐一些。她好像也乐于接受,下次见面一定会跟我谈些阅读感受。她觉得这些绘画专业以外的东西,对她的启发和支持是很大的。

彩墨山水画创作《桂·涟》
记得一位古代诗人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相信这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人的差距在业余”一样,我相信一个画家的画外之功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比绘画本身还要重要。
晓霞有时认同我的观点,有时也有不同看法。我觉得这很正常。一致的观点、共同的认识,才常常是错误的。世界丰富奇妙,人的想法怎么会毫无二致呢?我的有些看法,她持保留态度,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原因和经历不同造成的。她很真诚。比如我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对权力和金钱保持高度戒备,甚至充满敌意,要不然就会为之所“役”,甚至成为其“奴”。当今那种将书画与金钱划等号“书画家”,实际上是很可怜的。对这一点,晓霞很赞同,但她同时认为“画商”也活跃了艺术品市场。我知道我们说的是两回事。因为在我的观念之中,我始终认为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是两回事,一种是精神活动,一种是经济行为。我不反对经济行为,但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远离经济行为,画家和“画商”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这对于身处其中的一些书画家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书画按平尺定价,而书画的价位,也几乎就代表了书画家的价值和地位。这很荒唐。可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以“荒唐”为正常的世界上,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记起一位作家给我写过的两幅字,一幅是“游吟诗人偶有忧伤,但是他们无欲则刚”,一幅是“有位画家年已长,见了领导眼泪汪汪”。一位好友看了这两幅字后,认真地说:“把其中的‘领导’换成‘老板’,也是很合适的。现在有多少书画家在这两种东西面前摇尾乞怜啊。”这种见怪不怪的人间常态,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艺术的本质,也腐蚀了一个个想成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者的良知,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立场和判断力。你说可怜不可怜呢?
所以,我以为中国书画致敬传统,绝不仅仅是学习古人的笔墨功夫,沾染一点什么“古风”“古意”,更重要的是用心触摸那颗“古仁人之心”,感受古人的情趣、情志、情怀。这才是传统给我们的最大启迪。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技”到“艺”再到“道”的蜕变与升华。我们终其一生,可能只是在“技”的层面上徘徊,只是在由“技”到“艺”的途路上跋涉,永远难以抵达“道”的境界。但绝不能因为不能抵达,就放弃追求。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论能走多远、登多高,都得始终遥望着那个方向,不可更移。这可能不是一个艺术问题,但它正是当代艺术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晓霞打来电话,约我回莱芜时再跟她谈画。看来,我的这些有点尖刻、偏激的言辞,并没有让她感到不快,而是引起了她的一些思考,有话要对我说。其实,我哪里懂画,我只是想说,一个艺术家要把真诚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要真正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受任何外力外物的干扰、羁绊、腐蚀和伤害。
我觉得晓霞正是这样一个画家,或者说正在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画家。世间所有的力量加在一起,能大得过真诚和内心的力量吗?我觉得不能。晓霞在这样一条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你说她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和境界呢?
现在,“霞”光初照,我已经在她的画作中读到了很多东西,很多与当今“俗世”不同的东西。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仔细看看、想想,我们都会读到。那么,闲话少说,还是让我们来读晓霞的画吧。并且,我们要把眼光放长,来追踪晓霞将来的艺术探索实践,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长更长的时间……
2021年11月8日于济南垂杨书院

谢晓霞,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各专业协会组织的展览。主持省艺术重点课题《民间版画艺术的南北差异研究》,主编教材《动漫色彩基础》《中国画技法》,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发表于《艺术教育》《大舞台》《中外艺术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