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荐读《贵州织金小纳雍周氏族史》第十一辑「飘舞的剑」(1075辑)
五十一世
周兴 周荣子,生于庐江舒(今天的安徽省庐江西南)寿85岁,被诏拜为尚书郎,葬于铜鼓山壬山丙向。娶刘氏。子:周景、周术。
五十二世
周景 周兴子,生于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寿78岁,葬于青坡丙山壬向。娶刘氏,子:周崇、周忠、周异、周尚。周景(?—168),字仲飨,庐江舒县人,周荣(字平孙)子周兴之子。为三国名将周瑜的祖父。以辟大将军梁冀府入仕,历任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将作大匠等职。在职好贤爱士,荐拔人材。梁冀伏诛后,以故吏冤官,复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等官。延熹六年(163),代刘宠为司空,初登三公之位,与太尉杨秉奏免贪官五十余人,为天下称颂。后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病死周景最初被大将军梁冀征辟为掾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陈国相羊昌贪赃枉法、暴虐不堪,因此当周景带领官署巡行到梁国时,当地县功曹乔玄前往拜见周景,请求任命自己为陈国从事,以终究羊昌的罪恶,周景认为他意气豪迈,于是同意了。乔玄到任后,逮捕羊昌的宾客,仔细核实羊昌的罪行。但羊昌一向依附梁冀,于是梁冀派人传话给周景,要求他召回乔玄,周景碍于梁冀是自己的前任上司,加上当时梁氏权势熏天,他开罪不起,于是只好照办,不料乔玄只交还文书而自己不出发,核查羊昌的罪名更加急切,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而乔玄也因此闻名。
后来,周景转任河内郡太守。不管是在豫州刺史还是河内太守任上,他都爱才好士,擢贤荐善,唯恐有所疏漏。每到节岁的时候,总是邀请所举的官吏前往后堂,与他们共同欢宴,如此多次,才让他们就任。赠送的财物,没有不齐全的。既而选用父兄子弟,都特别厚待。周景经常说道:"儿女犹一体,怎么不能厚待他们!"之前司徒韩演任河内太守时,志在无私,举荐的官吏将要出发,不过一见辞别罢了,有恩惠也不对待他家。说:"我举荐他们就够了,怎么还能让他们一门富贵!"于是当时人以此议论二人的优劣,后来,朝廷征召周景入朝任将作大匠。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杀,周景因为曾是梁冀的故吏,于是被免官禁锢。但朝廷因为周景素来以忠正闻名,于是在不久后拜周景为尚书令,又改任太仆、卫尉。
延熹六年(163年),接替刘宠,升任司空。当时由宦官任命自己的人或者亲戚出任各种官职。周景初上任,就联合太尉杨秉共同上奏奸猾之人,从将军、牧守之下,共五十余人,或免或死。又连及中常侍侯览、具瑗,二人因此被废黜。天下因此称颂周景。
周景在任两年后,因发生地震被策免。一年多后,再次接替陈蕃,升任太尉。
建宁元年(168年),周景去世。朝廷根据周景参与拥立汉灵帝的功劳,追封他为安阳乡侯。
五十三世
周异(公元134年—212年) 周景子,生于江西省吉安府盧陵县,任过洛阳令,寿68岁,葬于新和县曲窝牛头山子山午向。娶姚氏,子:周瑜(字公谨)娶吴氏,子:周琦。
五十四世
周瑜(字公谨)(公元175年-210年) 周异子,生于江南应天府新和县曲窝,寿36岁,葬于新和县曲窝牛头山子山午向。娶黄乔,子二:周循、周胤。周瑜生子二:长曰循,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配孙氏尚公主,讳鲁班,字大虎,吴主孙权女,步夫人所生,循卒,公主鲁班又改适全琮(,全琮亦卒,又引宗侄,后不得所终),循无后。次曰胤,初拜兴业都尉,后封都乡侯,配孙氏,因言语忤主而谪徙庐陵郡,上党召还复爵,会卒庐陵乌东,葬乌东。周彻(女)配皇太子孙登。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人移居舒县 。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因庐江一带,士民向来佩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在公元202年(建安七年),下书责令孙权,让孙权把儿子送到曹操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不愿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对于孙氏,周瑜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曾派善于辩说的蒋干前去游说周瑜, 周瑜既十分坚决的回绝了蒋干。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俘虏了邓龙。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刘备属下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 ,双方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 ,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 。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但孙权不同意。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
五十五世(瑜二世)
周胤(公元200年-239年) 周瑜次子,生于江南应天府新和县曲窝,寿39岁,葬于乌东青龙山未山丑向。娶孙氏,子三:周豫、周泰、周篡。周胤生于汉建安五年庚辰(200)十月廿八日子时。其自幼敦敏,生性灵异,故父瑜公尤为喜爱,视为掌上明珠,悉心调教,将所学倾襄相授,弓马骑射,刀枪棍棒益无所不通,尤机谋韬略,尽得其父真传,憾受宫庭争斗累及,未展其才。黄武四年(225),拜兴业都尉,娶帝宗室孙皎幺女,授兵万人屯公安。黄龙元年(229)封都乡侯,嘉禾四年(235),受宫庭争斗牵累,以致言语忤主,谪徙庐陵郡. 初,吴帝孙权娶谢夫人、徐夫人、步夫人、王夫人、潘夫人为妻,而权则宠爱步夫人。徐夫人生子名登为长子,立为太子,即胤公妹周彻夫婿也。步夫人生子名孙和。登母徐夫人因妒忌步夫人而失宠被废,故权不喜太子登,则因宠爱步夫人而偏爱其子和。孙登生性随和怯懦,见父皇溺爱弟孙和,亦颇亲且敬,常有欲让太子位心。周胤见妹婿如此懦弱,经常暗发牢骚,替妹婿不平,久之传入孙权耳,权遂不悦,认为胤干涉其家内事,乃罪责也。故将胤公贬出京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胤公接旨后,携眷属家小仆从自吴都建业经长江到庐江,寻阳,鄱阳湖。船至鄱阳湖心,胤公久久伫立舟头,面对浩瀚湖水,想起父亲在此训练水军宏伟壮观场面,不禁潸然泪下。船过鄱阳湖,沿赣江到达庐陵郡治所高昌(现江西省吉安市治地)。赤乌二年(239),胤公因思母思家心切,忧郁成疾,生命垂危,家人致书其母小乔夫人,乔夫人亦思念远徙庐陵郡儿子、孙子,托诸葛谨,步骘及朱然等原周瑜部属,请求孙权,召还胤公,复其爵位。孙权看在当年爱将周瑜保吴江山面上,加上小乔夫人、瑜公部属等求情,遂准奏,召胤公回京复爵。胤公接旨,携夫人、儿子(豫、泰、纂)及仆从等走陆路东归京都建业。原想仍走赣江水道回归京都,因胤公逢喜事,此时心情较好,病倏好许多,又因自幼喜爱山水,遇此机会,遂择陆路往北下九江转东归京都建业,沿路好观赏风光美景。当行至江西省原庐陵县油田九龙山脉脚下时(现吉安县油田镇小庙前北边村),忽听天空有只乌鸦仙鸟“哇”欢叫一声,胤公此刻灵机一动,感慨曰:“鸟儿、鸟儿,尔叫‘好’还是‘坏’?若是叫‘好’,尔连叫三声,引吾前行,吾乃家居于此也。”鸟儿此时颇有灵性,似懂胤公言,围绕胤公盘旋一周,连叫三声,意为“好、好、好”,遂展翅飞向一四面环山,中央开阔平敞地方,停于树上。胤公见此情景,率家人跟到该处,见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喜不自胜。派人打听此地何名,当得知名曰带源时,遂仰天自言曰:“呜呼!吾欲东归,有仙鸟带路于此,乃天意始然,吾何逆天乎?自今而后当以乌东命名也。”言罢,大笑数声,又悠悠自言曰:“乌东、乌东,后人有此福地,吾无憾矣!”胤公言毕,面带笑容,慈祥可亲,安祥合目骑于驴背上,良久不再言语,待家人警觉,已仙逝矣。举家老幼无不哀恸,尤胤公妻孙夫人,更悲恸欲绝,亦从夫九泉也。夫妇均殁于七月七日午时,合葬庐陵乌东(今江西省吉安县油田镇大庙前村委小庙前北边村)。胤公享年四十,夫人享年三十有八,生子有三,即豫、泰、纂也(三国志吴书周泰传的周泰是另外一个与周瑜不同一个家族的:汉中太守,奋威将军,陵阳侯.子周邵,周承)。乌东周氏由此而得名。长子周豫,汉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正月二十六日申时吴都建业生,从父徙居庐陵郡乌东,弟兄三人安葬父母于乌东后,与三弟周纂东归京都建业受封袭爵,后还居老家庐江舒(今安征庐江舒城)。次子周泰与弟周纂属孪生兄弟,均于汉建安二十四年己亥(219)八月十六日卯时吴都建业生,弟兄皆从父徙居庐陵郡乌东,安葬父母于乌东后,泰公留守父墓,亦袭都尉,吴宝鼎二年丁亥(267)袭封都乡候,遂始家庐陵乌东焉。泰公仙逝后,与刘氏恭夫人合葬乌东小庙前北边村九龙山龙脉上,该墓世代保护完好(墓有原始的糯米、桐子油、细沙掺和结合构成),其后世居乌东。泰生子三,光苑、光煦、光熙。光熙讳敬,擢晋宜春令,后转兵部尚书椽,生子范,亦曰垠,字世范,擢晋桂阳兵马使,生子显、柏。显生达。达生崇武。崇武生坦。坦生昉,仕齐为博士大夫。昉生徵,擢桂州刺史,授兵部尚书。徵生玢,擢庐陵太守。玢生穆,为江西省石阳令。穆生汾翁,为隋陈行军总管,骠骑将军,浙江会稽刺史。三子纂,从兄豫回京都袭都尉,后以军功升吴威远将军,吴平权失,回乌东与族侄团聚,后寻风水开派安成郡蜜湖村,为江西省安福县枫田蜜湖之祖。纂生子周敏,敏生周访,访生周抚,周光.周光生周仲孙生.周抚生周楚:生:周琼生:周虓生:周兴生:周强生:周表\周炅,,周表生:周才卿生:周怀义.周炅生:法尚,法僧,法明,法展。……..到如今根据周氏族谱的许多调查,周泰和周纂两支后人很是兴旺,人数达数百万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