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灵魂在成缘谷漫步
我想,我们的灵魂是一定要去一趟成缘谷的。
县城往东,出城不远,右拐,顺着下源洞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盘桓而上。两岸青山逶迤,流水潺潺。不远的旅程,成缘谷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遥遥远望,弯弯曲曲,陡峭幽深的地层,层层叠叠堆放在一起,随着成缘谷的迂回,不断的盘旋,不断的延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她如一条上下翻腾的纽带,在山地里迎风飘舞。
拣一个周末,携数友徒步而往。雾气从山谷里团团溢出,她们漫上山坡,笼罩原野,如丝如缕,轻盈飞舞,满目的青山绿水,在朦胧中渐渐展现她们清丽的面纱。
绿,一浪一浪的绿,从山顶蔓延到山脚,形成绿的海洋,绿的波涛,无边无垠,碧波浩渺;它不由分说进入你的眼帘,通达你的胸怀,就像一张绿的天网,不知不觉包围着你,吞噬着你,直逼得你心潮澎湃,情不自已。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未进谷地,路旁一巨石上刻着“成缘谷”三个大字,字体雄浑圆润,刚劲有力。凑近一看,原来是当代国礼书法家魏安宇的墨宝,怪不得笔法遒劲,力透石背。
顺着山路前行,地势渐渐陡峭。一川清澈的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她时而像流动的水晶,时而若莹润的珍珠;开始时轰轰隆隆,如松涛阵阵铮铮作响,继而就涓涓细流,像玉喷珠溅轻拨琴弦。山间,无数溪流星罗棋布,穿梭来往。她们或穿过丛林,或越过岩石,或流进山谷,或拍打细沙,汇聚在成缘谷驻足静流,宛若一个成熟多情的少妇,拖着长裙,迈着碎步,温婉绰约,婀娜多姿。
成缘谷的溪水,美得不忍心让人捧上一口,想一饮而醉。
究其源头,发现她是从罗霄山脉中段太阳岭黄檗山上的黄檗瀑布流淌而来,途经成缘谷,再注入定江河的。而关于这股溪流,有着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唐宣宗李忱为躲避唐武宗猜忌其篡位之祸,曾云游四海。一日,他来到黄檗山附近的黄檗寺,见一股瀑布从太阳岭上飞流直下,声震四野,气势磅礴,而后溪水缓缓西去,流经现在的成缘谷,一路欢腾,汇入修河,一去不返。与他同游的希运禅师不觉诗意大发,吟诵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博学多才的李忱面对此情此景,亦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两相对仗工整,天然巧合。希运禅师本是以山中奇景说佛法道理,李忱却是以溪水奔腾终归大海来表明自己未来的龙庭之志。后来李忱果然一步登天,贵为九五之尊。不知是太阳岭下钟灵毓秀的山水庇护了他平步青云的志向,还是他出口成章的才情孕育了太阳岭清澈澄碧的溪水,而这一段情缘,成就了他晚唐时代最耀眼的一道风景是不争的事实。
岁月无情,世事沧桑,但青山依旧。历史记载的,依然是唐宣宗李忱与这片山水的不解之缘。

200多年后,北宋大文豪苏轼据说路过此地,追忆李忱这段传奇人生,回京后,特地为他作了一首诗: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如今的成缘谷,瀑布已不如从前,溪水却依旧淙淙,依旧清澈,四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顺着山势往上攀登,半山腰上,几栋黄泥灰瓦的民宿掩映其中。它像几粒珍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又像几片白云飘拂在蓝天碧空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对老人,几位游客,一群孩子,散散落落,点缀于此,那份闲情,那点淡雅,是王维笔下的一首山水诗,更是董源纸上的一幅中国画。
绿水青山人与共,他乡故里月同天。
仿古的庭院,雅致的茶室,山味的书房,禅意的音乐。三栋民宿,客家人特有的房梁结构布局和木质顶棚造型,原汁原味地呈现眼前。置身其中,“大隐于市,小隐于野”的情趣纷至沓来。
民宿内每一个房间,都有不俗的名称:“缘来厅”、“聚缘厅”、“有缘厅”、“善缘厅”﹍﹍每一个名称,都彰显出主人独特的人生情缘。客厅里摆放着精致的东方意境的绘画作品和书法诗词,一盆兰花,一丛雏菊,一棵水仙,点缀其中,春意盎然。走出房门,门前几棵银杏,金黄的叶子在秋风里翩翩起舞。数不清的游子,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卸下身上的行囊和心里的疲惫,坐于窗前,或默默发呆,或浮想联翩,或思考人生。如果你还不适意,那就出门右拐,小小的山坡上,栅栏里,这里几只小鹿,轻巧活泼地跳跃;那里几头骆驼,悠闲安适地卧倒;更远的地方,几尾鸵鸟憨态可掬的漫步奔走,静静的溪流里,传来几声大鲵婴儿般啼哭的叫声﹍﹍生命中所有的心酸、悲苦、无奈,婚姻里所有的烦恼、忧虑、痛苦都会在这青山绿水中淡然了,消散了。
清风徐来,人生何求?

在成缘谷,到处可见一块块造型别致、形态各异的石头。它们有的特立独行,有的错落有致;有的侧身耳语,有的回头望月,不一而足,栩栩如生。每一块石头都刻有不同内容的文字,有刻“桃缘”的,有刻“竹韵”的;有的刻下“高山流水”,有的刻着“天长地久”﹍﹍每一颗石头都好像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等着你去解读。
溪谷对面,半山坡上,有两块别具一格的石头,它们两石相拥,兀自矗立,那形状宛如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紧紧拥抱,不忍分开。据成缘谷老板娘说,关于这对石头,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书生进京赶考,一日,他途径太阳岭下的成缘谷,见一处农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桃树,时值初春,只见漫山遍野的桃花在空中漫天飞舞,落英缤纷;白的如玉似锦,粉的霞光满天,其间一个姑娘嬉戏于桃林之下,明眸皓齿,光彩照人。书生不觉心驰神往,驻足观看,情态痴痴,一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书生因此打住下来,每日守候着那个让他怅然若失的姑娘出现。姑娘得知书生对自己情有独钟,也顿生情愫,暗送锦书。可是这段爱情被姑娘的母亲知道了,她不想自己的闺女远嫁他乡,于是棒打鸳鸯,阻断了他们的来往。书生是一个痴情种,依然日日前来姑娘家门前张望,姑娘母亲为了彻底打消书生娶亲的念头,便哄骗书生说:“如若公子有意,在我家房前大门外等候三年,我家闺女必然应允这门婚事。”此话一出,这位痴情的书生放弃赶考的机会,果然日日守候在这姑娘的房前门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的期限到了,这一天姑娘早早起来,准备与他订下终身之约。不曾设想,书生此时已经化为一块石头,静静地矗立在姑娘的房前。姑娘伤心欲绝,也日日在石头面前啼哭,不久,自己也化作了另一块石头,与书生相依相偎,相拥相泣﹍﹍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听来令人潸然泪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普天下所有人的愿望,有时候因为诸多的事与愿违,才有那么多回不去的曾经,那么多留不住的风景。

老板娘讲的,要比我写的精彩得多。听得入神了才明白,原来相遇是一场错误的美丽,也是一场幸福的劫难,更是一场缘分的修行。
为了纪念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有心人在这块石头上刻下了“生命之缘”四个字,用来表达他们对人间良缘的美好祝愿。
无独有偶,成缘谷的老板娘,生于斯长于斯,年龄不过三十好几,亦是明眸皓齿,光彩照人,一副精明干练的样子,说话干脆利落。做事更是雷厉风行。九十年代初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广州打拼,凭其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干,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又不断努力,渐渐实现了自己的财富自由。在这期间,巧遇后来与之结缘的广州的陈先生,千里姻缘,成就了一段新的姻缘佳话。如今为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夫妻两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卖掉广州的产业,毅然决然来到成缘谷,打拼另一番事业,成就他们夫妻新时代的另一段振兴乡村传奇故事。
感觉老板娘健谈,不觉与她闲聊起来。说到开发成缘谷的初衷和设想时,她胸有成竹地说:“打造有农村特色,有地域特征,有文化特质,有乡愁记忆的乡村民居,彰显地域风情,突出文化传承,开辟新兴产业,让成缘谷成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美丽乡村。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
她的话热情洋溢,眼睛一直笃定自信,在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新时代筑梦人的完美形象。我想,她与她丈夫的传奇故事,不就是“生命之缘”石壁上坚贞故事的真实写照么?!
成缘谷的最顶峰,就是520驿站了。沿着纵横交错的石级小径,两旁是层层叠叠的郁金香,阳光下色彩缤纷,那种壮观,铺天盖地;峰回路转,往上一步步登临,斜斜仄仄的石板,郁郁青青的草皮,香气馥郁的丹桂,不断地收尽眼帘。桃林静静地卧在山窝里,暗示这里曾经的传说湮灭在此;一株20来米高的女贞树屹立在驿站的前方,春去秋来,守候着这片山水;一口古井,荡漾着清澈的甘泉。俯身掬一口井水,香甜清冽,沁人心脾;四周高低起伏的梯田,层层叠叠地匍匐在脚下。不大的草坪上,几把椅子闲适地并排着。时令已是深秋,阳光明媚而温暖。一对对情人,牵手并肩,成双成对:他们或坐于亭下,十指相扣,相濡以沫;或伏于草地,嬉戏打闹,不言朝夕;或相伴小径,丈量时空,海誓山盟。
风,柔柔地吹来;草,绵绵地铺开;人,悄悄地流动。
夜幕来临,星光与灯光辉映,点燃了一谷的欢乐。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挽一帘幽梦,许一世倾城。成缘谷,谁还会怀疑你成就不了你前世今生的缘分呢?!
说是驿站,倒不如说宾馆,黄泥灰瓦,古朴典雅。没有过于繁复的装饰,客家房屋独有的简单朴素,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天然。室内搭配格栅的设计,不大的空间里尽显生活的繁华。卧室里浓郁的爱情气息扑面而来,墙壁上,走廊间,挂满了爱情的元素。温馨,浪漫的设计理念全在于此。整体给人一种优雅而不失质朴、华丽而不忘古典的印象。
来到520驿站的情侣,都会把一生的爱情,郑重许诺给自己最爱的人,这份与有情人结缘的经历,无论岁月如何流失,都留在成缘谷生生世世,永不褪色。

爱我,就来成缘谷。
爱你,也来成缘谷。
在成缘谷的另一个山头,有一个600多平米的广场----天缘广场。只要你顺着象征着财富的168级台阶往上攀登,走到顶层台阶,就可置身其中了。广场铺满了青绿的草皮,四周绿树成荫,翠竹繁茂。山风吹来,树叶簌簌飘飞,煞是好看;竹叶哗哗啦啦,浅唱轻吟,似天籁之音飞来。草坪上嬉戏的孩子们,有捉迷藏的,有玩赛车的,有踢足球的;年轻的妇女,有跳舞的,有拍照的,有嘴里一边吃着刚刚烤好的烧烤,一边不停囔囔着孩子的;唯有那些老人,登上广场,择一僻静处,坐定,目光深深地凝视远方,似乎想把成缘谷所有的景致装在心里带走,他们知道,或许今生与成缘谷的缘只有这次了。
站在广场,极目四望,成缘谷所有景色一览无余。重重山峦,层层梯田,道道溪流,点点人影,在落日余晖中慢慢演变出 “两山”理论的靓丽底色。
不知道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离开她,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当我们浮躁不安的时候,当我们满怀爱心的时候,当我们胸有丘壑的时候,沿着这条梦幻之路,一直走下去,就会找到心灵深处的故乡。
现在,我确信,我的灵魂和许多有缘人一样,来了一次成缘谷。
邹甫龙 万卫平
铜鼓作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