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从前的邻里关系
文/马杰年
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我也是,尽管我不是很老。
1959年3月,我出生于山东省惠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6年上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我的十年寒窗正好赶上了那个特殊的十年。我从1977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四十二年。2019年3月退休,2019年4月来东营帮儿子照看孩子,也就是说我在老家生活了整整60年。在这既漫长又短暂的60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往事。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来东营已两年多了,每天出去打球、唱歌,接触了不少球友、歌友,相互之间大部分能够沟通,聊得来。但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小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地区,邻里关系普遍弱化。有很多居民甚至在小区居住了一两年也没有认识几户人家。有的同在一幢楼里住着,对一些熟悉的面孔,见面只是点点头,最多寒喧几句,更不用说串门了。有的甚至楼上楼下都不认识。这与我们老家那种亲密、无私、质朴的邻里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面从邻里关系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用来形容六七十年代家乡的邻里关系,非常贴切,恰到好处。
譬如那时谁家大人外出办点事,需要邻居帮助照看一下孩子,在那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邻居不仅不会拒绝,而且还会拿出家里好吃的、好玩的供孩子享用,与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相待。有时侯孩子们在一起玩,也会闹出一些小矛盾,他们总是哄着别人的孩子,训斥自己的孩子。

又如,无论谁家盖房子打地基,在我们那个地方,那时都是晚上打夯,一得到消息,晚饭后庄乡爷们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帮忙。打灯笼的,撒石灰的,填土的,用木耙整平的,打夯拉绳的,各取所长,最具技术含量的当数扶夯把的人,也叫执夯人,执夯人必须具备高超的执夯技术,掌握夯头与地面垂直。另外,拉绳的五人中,拉顶绳的人,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与执夯人密切配合,掌控夯头前后、左右打夯移动的尺寸。打夯时,起要平,落要稳,号要齐,劲要匀。边打夯边唱着夯歌,由执夯人领唱,其他人应和。夯歌虽然简单,但高亢有力,节奏明快,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打夯间隙,需要换人,人们都争先恐后,尊老敬老,青壮年总不让上了岁数的人去干。打夯总是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进行着。打完夯,人们顶多喝碗水、抽支烟,不给户主添麻烦,各自回家休息。大家的理念是:谁家不盖个屋修个房啊。多么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啊!

在整个盖房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劳力,左邻右舍,整个村子的青壮年,不请自到,总是抽着空子来帮工。那时盖的都是土房,需要推土、脱坯、垒墙。庄乡爷们总是不遗余力的前来帮忙,有时竟然放下自己家里的活计,也要帮庄乡多干几天。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那个年代相互串门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闲下来的时侯,或晌午头,或吃了后晌饭,人们相互串门拉拉家常,顺便借瓢子米,借簸箕面,那时也不用称量。有时端着一碗饭串门,走上好几家,有的一天不来串门,主家就觉得不正常。那时邻里之间的关系,亲如兄弟姐妹。
每当回想起那段邻里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密无间的场景,既甜蜜、又感动,既幸福、又留恋。那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情怀,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2021年11月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