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笔记
●唐银生
2021年7月19日,这个日子注定要载入我们的家史。
这天上午,我驱车送妻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四人到宜春,他们由此乘高铁去深圳。孙子三岁多了还没出过宜丰县门,这次远行,格外兴奋。
从宜春回来,家里往日的喧哗、笑闹和啼哭不见了,陪伴我的只有空旷的客厅和无言的家具。早早做了晚饭,一个人形影相吊地吃着,感觉有阵阵孤寂袭来。饭后打开电视,看着新闻联播,耳畔犹有喧闹响起:孙子喜欢站在电视机前指认屏幕上的文字,老要呵斥几次才肯离开;一岁多的孙女喜欢喊着爷爷在身边转悠,有时干脆揪住我求抱,我抱起她坐在躺椅上,一边摇着一边看电视,乖巧的她居然可以坐上好一阵子……我知道自己产生了幻觉,但那份热闹过后的冷清,总也挥之不去!
关了电视,躲进书房,静坐半日,突然想起几十年来平静如水的日子,被两个孙辈的到来彻底颠覆和改变了!于是握起笔,要把这几年的艰辛经历和快乐时光,诉诸文字。
取名“迎新”,并非时令上的辞旧迎新,而是迎接新生命、新成员。

添丁大喜,既定生活被刷新
2018年3月8日下午,我和妻子赶到南昌昌北机场,接儿媳李纳从深圳返家。她已身怀六甲,临产在即,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照顾,我们要她回家生产。在出站口,儿媳挺着大肚子,拉着行李箱步履蹒跚走在人流后面。我接过箱子。妻子询问她身体有没有不适。她说感觉还好,就是肚子里的宝宝不老实,动个不停。没事就好。我们一路高速抵家。
之前,妻子已收拾好了他们去年结婚时居住的房间。趁她们安放行李,我赶紧炒了几个菜,热好饭端出来。那时已是万家灯火。我们围着小石桌吃饭,全新的生活模式由此开启。
我们原本就是三口之家。但儿子家欣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只有过年才回家一趟。平日家里也就我们两人,生活自然简单。我负责“吃”,买菜、做饭;她负责“穿”,洗衣、洗被。平时各忙各的,家就成了吃饭和休息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儿媳的到来,既定的生活轨迹将被完全刷新。
儿媳的预产期是5月12日。4月底,接县政协通知,为完成市政协《上海知青在宜春》一书的采访任务,需要组织我们几个特约文史员赴上海采访。5月3日出发,5月9日返回。可是宝宝提前于5月6日出生了。接到电话生了孙子,添丁大喜溢于言表,晚上喝酒也超量发挥。因为是顺产,母子只在妇幼保健院住了一宿。那时家欣已休假在家,协助护理产妇,妻子还在黄冈学校兼职,只好请我妹妹——宝宝的小姑奶奶过来帮忙。我到家时他们已然出院,看到宝宝出生两天眼睛睁得很大,头发黑乎乎的,两颊红润,逗一逗笑个不停,很是开心。妻子说,快给孩子取个名,要好听又有意义,过两天开出生证明要用。
这些年,我给数十个亲戚、朋友的小孩取过名,自认为还行。但给自己的孙子取名,还真颇费了思量。之前就酝酿过多次,设想过是男孩取什么名,是女孩取什么名。但说出来均被否决。现在明确了性别,就得在意义、笔画、词性、声调等方面动脑筋了。想起儿子当年正满三十岁,而立之年得子,该取“立”字纪念之;一个男孩子,除了要有雄才,还要有谦恭之美德。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又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样,“谦”字也被选中。立与谦结合,即树立谦和之德也。我把这个名字公诸于众,大家才算一致认可。
翌日,我们就开始了全新的当爷爷、当奶奶的生活。原先“管吃”、“管穿”的分工不变,只是节奏变了——慢悠悠的“抒情曲”被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所取代。

吃喝大事,我以我肩来担纲
两口之家骤增到五口,被邻居戏称为“后勤部长”的我,担子加重了几倍。买菜、洗菜、炒菜、煮饭、炖汤……每餐要有新花样,每天力求不重复。尤其是儿媳坐月子的6周里,要做到饮食科学搭配,荤素兼顾。咨询了邻居和老者,学到一些招术,但总感创新乏术,力不从心。于是买了《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月子里的营养餐》等书,从那里学做月子餐。有了书的指导,省了不少心力,每天只要照葫芦画瓢就成。
除了做月子餐耗时费力,我们吃的普通餐也要相应提高标准。
每天做早餐,米粉、手工粉、手工面、挂面、馒头稀饭、包子稀饭、馄饨油条,这七样每天轮流出现,一周不重复。早饭后收拾好碗筷立即下楼买菜。买菜是很有讲究的,最大的讲究就是事前有规划。所以头天晚上必须想好明天吃什么菜、炖什么汤。要是炖猪脚黄豆汤,得先买好黄豆并浸过夜;要是炖胴骨冬笋汤,头天得准备好一两条墨鱼并浸软,加了墨鱼的冬笋汤鲜美无比。
买菜回来大约九点半,赶快挑菜、洗菜、切菜、炖汤,忙到十点半,又要煮饭、煮粥。煮饭用电饭煲,插上电不用管;煮粥就要时刻盯着,根据粥的受热情况及时调整火候,还要随时搅动,以免黏锅。这段时间大约40分钟,须臾不可离人,否则,要么黏锅了,有焦糊味,要么粥汁溢出了,得清洗炉灶,不胜其烦。
粥熟了,时间也11点多了。此时,空出的灶台立刻炒菜。每餐三四个菜肯定要做的。特别随着谦宝长出牙齿,除了喝粥喝汤,还要吃些炖烂的肉和鱼。白菜、韭菜他也喜欢吃。不过就是不肯自己喂。每餐吃饭,奶奶或妈妈就成了他的“跟屁虫”,他玩到哪吃到哪,往往我洗好了碗他还没吃完。
中饭后休息一两个小时。两点半到五点左右,是我一天的黄金时间。一般用来写作。最近三年发表了五六十篇文章,大多是这个时间写的。这时最怕的是谦宝起床了找爷爷,不开门就在门外拳打脚踢,只得抱到电脑前,让他玩上一会儿。最初只是乱按键盘,后来教了几回,就能正确使用。他一会儿打阿拉伯数字,一会儿打英文字母,还能打2+3=5这样的算式……好不容易哄他离开,离五点半做饭又不远了。晚餐虽然比中餐略显简单,但吃饭、洗碗、清洁厨房等动作不能少。拾掇完毕看新闻,看完或逗孩子玩,或上超市采购物品。回来就很晚了,赶紧轮流洗漱,洗漱完上床歇息,构思第二天的“饮食作品”……
有一天,忽然发现自来水泛黄,那水吃下去也许对我们无碍,但对产妇和婴儿绝对好不了。我当即决定去打山泉水喝。先是跟随一些讲究喝水质量的人去城郊楠树村的泉水井打,后来打水的人多了,泉水供不应求,只好找到更远的双峰小槽村,那儿水是好,就是有点远,来回得跑25公里。但为了一家人喝上洁净水,我叫儿媳在网上买了大水桶,每次进山拉上四桶,够全家吃上十天左右。这项工作一直坚持到三年之后的如今。只是,孩子们走后,我就没有开车去打水的动力了。

分工合作,戮力同心齐上阵
护理产妇,照顾婴儿,是非常繁琐和累人的。光有分工显然不够,全家人必须戮力同心,分工又合作,才能应付。妻子和儿媳,一个管孩子吃喝拉撒,一个负责洗洗晒晒,无法轻松。就我而言,除了管吃喝,清理垃圾和带宝宝也是每天的“必修课”。
百日后,小家伙谦宝长得很快,体重、身高都达到标准。每天早晨起床,见到爷爷奶奶总是笑嘻嘻的,似乎每天都很开心。9月开学后,奶奶仍去黄冈学校兼职,家里就剩我们三人。我每天要忙的事,除了后勤,还有晚饭后抱谦宝出门溜达。大街上看灯光,看人流车流,有时还要去耶溪河畔看大妈们跳舞。我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是晚饭后跑步或散步,自从有了孙子彻底改变了,变成抱着孩子“负重”行走——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运动,从家里到耶溪大道绕新昌大道回家,大约两公里,加上买菜走的路程,每天万步左右运动量,足矣!儿媳利用这个空档,在家里该洗的洗,该刷的刷,该捡的捡。我们爷孙每天出门大概一小时,偶尔早点回来,她还会说:就回来了,我的事还没做完呢。
自从家里有了宝宝,垃圾数倍增长。记得三十年前带儿子,因很多事有丈母娘帮忙,我专攻洗尿布,洗了整整一个月。那是十一二月的冬天里,每天六点起床迎着寒风跑步,跑热身子后,把儿子夜里换下的一大摞尿布洗净晒上竹篙。而今世易时移,不用尿布改用尿不湿。那样,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垃圾。厨房垃圾每天一两袋,生活垃圾每天三四袋,这些垃圾必须第一时间清理出去,否则会污染空气。丢完垃圾再做早餐。
谦宝十个月就断奶了。断奶后以奶粉为主食,辅以鸡蛋、稀饭和红薯、玉米等粗粮。虽没长胖,却也结实。这期间,儿媳去深圳上班了,谦宝跟爷爷奶奶留在宜丰。那时候妻子把兼职辞了,除了每周去学校上几节课,专心致志带孙子。我从单位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也有时间待在家里忙活。虽然重体力活由我挑着,但负责孩子食宿的奶奶也蛮累。食还好办,每天准时泡奶就行,宿就有点麻烦,小家伙老是不愿睡,晚上十点上床还在说笑,我住隔壁书房,他们的声音能听到一些。这让之前每天晚上倒头便睡的她苦不堪言,一个月下来就脸色憔悴。我多次诱导谦宝跟我睡,但他不乐意,习惯了奶奶带着就不肯跟爷爷。不过,晚饭后他是要缠我带他去逛的。我带他步行到耶溪大道,让他跟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和追逐。

再添孙女,虽苦犹甜乐未央
是年十月,儿子电话告知,李纳怀孕了,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商量后认为,现在国家提倡生育二胎,怀孕了该高兴才对。便叮嘱他们注意饮食,跟上营养,充分休息。
2020年春节前夕,儿子夫妻回家过年。正赶上新冠疫情蔓延全国。担心情况越来越糟,儿子正月初四赶回深圳,儿媳留在家中。她的预产期是三月中旬,只剩四十多天了,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带带儿子,培养母子感情。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封锁了几十天的小区门稍有松动。3月11日晚上11点,儿媳感觉肚子疼痛,赶紧送她到事先联系好的县妇幼保健院。3月12日凌晨2时05分顺利分娩,是个女孩,全家欣喜不已!尤其是我,当年一胎政策下只生儿子一个,没养女儿的遗憾一直郁结于心。现在有了孙女儿,那遗憾就能冲淡不少。得知消息,很多亲戚都到保健院看望,孩子的小姑奶奶考虑到大嫂要带侄孙睡觉,自告奋勇留下来陪护产妇和婴儿。早在谦宝出生时,她就克服困难来我家帮忙了一个月之久,谁想到两年后又得麻烦她。感动之余,顿觉同胞义重,亲情无价!
因为家人下达了尽快给孙女取名的任务,回家后,苦苦思索,想了好些个,大家都不满意。这时是初春时节,默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一诗激发灵感:既然孙子叫立谦,那孙女也借用这个立字,此诗写蜻蜓立于小荷,意境唯美,就叫“立荷”吧。大家比较认可。后又觉得荷字为舌根音,喊起来不够响亮,便取了“朵朵”为小名,意为“一朵小荷”。但我喜欢叫她“毛毛”,因为打第一眼看见她,就觉得她那纤弱之美、那份楚楚可人状十分惹人怜爱。
儿子是第二天开车从深圳赶回家的。同车回来的,有在深圳小舅家过年的外公外婆,还有他岳母——孩子的外婆也特意过来照顾坐月子的女儿。
人口又一次激增,我这个“后勤部长”的担子更沉了,正应了古人所言:祖辈疼孙乃天性,虽苦犹甜乐未央。
我每天必须第一个醒来,谋划好当天的“民生大计”;轮换口味的早餐,也得做好充分准备。轮到吃手工粉,得先起床浸粉,浸一小时再煮,煮出的粉才可口有弹性。做好早餐大约七点,陆续叫大家起床。谦宝起床后如心情不错,会要爷爷抱上桌吃点粉或面,但他老是吃了几口就捣乱,只好放手让他去玩。这一点,毛毛就比哥哥听话很多。她七八个月大的时候,食欲就很好,往往刚起床我就抱过来,给她简单洗下脸,抱她坐脚上,一边吃粉,一边喂她。她吃东西从不挑肥拣瘦,有点辣味都不怕,大口大口地吃,到大家起床了,她也吃了个半饱。
2021年3月,做完毛毛的周岁酒,谦宝接近三岁了,上幼儿园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经奶奶反复考察,最终选定了解放路的金色未来幼儿园。最初几天,入园时哭着不肯,四五天后就适应了。比他早入园一个月的一个男孩,我们仍看见他送进园时啼哭不止。谦宝在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做游戏,自己喂饭,做得都蛮好。后来为节省人力,基本形成了“上午妈妈送,下午爷爷接”的规律。我每天去接都是提前几分钟到达,一听四点半下课铃响就第一个冲进园。谦宝见了爷爷十分开心,张开手飞跑而来,待我抱起来他才转身向老师打招呼说再见。接出园后,别的孩子缠着要买零食,谦宝从不吵吃,我也极少买。他感兴趣的是站在爷爷电动车上到处逛,公园里、超市里、河边上……都有我们来去的身影。“牵孙比昔牵儿喜”,隔代亲就是我心境的真实写照。谦宝记性好,在公园里我随意指着一些飞禽和植物教他认,他很快能记住。就连有些大人都不认识的鸟类,如斑鸠、鸳鸯、八哥、画眉,还有玉兰花、桂花、狗尾巴草,他一直记得。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推卸责任。往往积木放乱了,或者饭粒洒地了,问谁干的,他准会说妹妹干的,或者说朵朵宝洒的。可惜毛毛还不会说话,否则,肯定要跟他争个面红耳赤。
日子就这样紧紧张张地过着,快快乐乐地忙着,不知不觉,竟然过去了三年多!

劳碌千日,孙辈南去我心随
从2018年3月8日儿媳休产假回家,到2021年7月19日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宜丰回深圳,屈指数来,正好1230天。因为整日忙个不停,这漫长的41个月、176周,却似才过41天。如今,妻子陪他们去深圳住一段时间,剩下我静静地在家回想与儿媳和两个宝宝相处的日子。儿媳来自四川农村,在深圳打工与儿子相识并结婚。她性情温顺,与性格急躁的我的家人正好互补。她独自带孩子在丈夫老家生活三年多,与众多亲戚、邻居和公婆都能相处融洽,实属不易。于我而言,为了两个宝宝,为了这个全新的家,这三年多确实是我人生中承受最多、负重前行的一段时光。我甚至怀疑自己变成“超人”了,要不然,哪有如此毅力三年如一日像陀螺一样无怨无悔地飞速旋转?比如做饭,一日三餐,三年多耗在锅台上的时间达七千个小时,偶有应酬,也得先把饭菜做好才放心出门。又比如清垃圾,每天算4袋,每袋算8斤,总重量也近20吨。虽然劳累,但因为带着一份喜悦、一种深爱去干,就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动、“任是无人也自香”的自觉和“人逢喜事精神爽”愉悦。那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快乐运动,那点辛苦早被酽酽的亲情彻底稀释和掩盖了。
俗话说:宁肯龙谷舂米,不愿带崽带女。古代的“龙谷舂米”是劳动强度极高的体力活,但“带崽带女”除了要看护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耐心教育、细致开导,让他遵规守纪,顺利成长。如此劳心费力的复杂事情,当然是龙谷舂米不能比拟的。我庆幸自己在带孙辈这项系统工程中扮演了“后勤部长”的角色。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还经常忙里偷闲带上孩子们去外面打水,或去公园玩乐,或上大街看热闹。在家里,只要发现孩子在哪里拉屎撒尿了,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去清扫,很多时候把屎尿弄在手上也丝毫不觉得脏。年轻时带儿子都没有这种感觉。我还特有耐心哄孩子睡觉。谦宝一两岁时老是十点多了不睡,妈妈、奶奶拿他没辙,此时我会抱起他,跟他玩会儿,等他有了倦意,就平抱着他,边走边唱儿歌。抱着他的双手还得不停晃动,像是“摇床”。一会儿,躺在“摇床”里的他就进入梦乡了。我把熟睡的谦宝交给他妈妈或奶奶时,心头就升起满满的成就感……
儿媳的加入和两个宝宝的到来,让我的家庭充满欢乐和活力。由于儿子落户深圳,宜丰成了儿子和孙辈们的老家。在老家出生了,度过童年最初的一段时光,他们就要跟随父母飞往南方,去认识和融入那座城市,去适应那里的生活和学习。尽管古人早有“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告诫,但我的心却似随他们南去了,诸多的“放不下”让我无法淡定:两个孩子在深圳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那里的环境和气温,他们适应吗?都市的喧嚣会打扰他们睡觉吗……真是“孙行千里爷担忧”啊。好在我终究没有表达出来。此刻的我,心头纵有千般不舍,也只能含泪目送他们远去。
唯愿小宝们沐浴新时代的阳光,快乐、健康地成长!
稿件来源于吾的文化
作者简介:唐银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春市作协副主席,宜丰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