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俄罗斯(五)
胥全迎
(7)“列宁号”船
13日上午,我们来到北冰洋边的摩尔曼斯克港。
经过昨天及一夜不停的大雪,地上积雪大约二十多公分厚。我对同行者说:呵呵,这雪同我们淮安一样的白。只是,这雪来得更猛烈、更厚重。由于北冰洋一股暖湿气流的眷顾,摩尔曼斯克港海水不冻,也造成独特的雪淞景象,每棵树的树枝上,落上下约五公厚的积雪,风吹不落、蔚为壮观。整座极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我胡咧咧地写了一首诗:

《极城三色树》
摩尔曼斯克
俄罗斯的北极城市
一场大雪如约而至
北冰洋暖湿气流
使树枝头挂满了雪淞
这时
所有树穿上白色的衣裳
昨天
我们来到时
所有的树
还都是褐色的
环绕极城
密密麻麻
自由奔放
我想
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北极之城
所有的树枝
定会披上绿色的盛装
北极之城
绿色的海洋
褐色
是在等待
银色
是在迎接
绿色
是在绽放
三色轮回
四季变幻
点缀着北极之光
港口边,停靠着一艘似曾相识、分外壮观的大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破冰船。船舷上方为俄文、下部为英文的“列宁号”。此刻我还没有什么感觉。直到上了船,进入船员俱乐部,看到列宁的画像,我立即肃然起敬,来了精神。

(与来参观列宁号船的当地小学老师合影)
据俄方船上工作人员介绍:“列宁号”破冰船始建于1959年,历时三年建成投入使用。吨位一万吨,创国际上核动力破冰船记录。多年来,在太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执行过多次破冰任务,赢得广泛喝彩。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介绍该船的新闻记录片,颇有印象。



同我们一起参观该船的还有当地的中小学生。我也好奇地向船方讲解员提了两个问题:1.破冰船是如何破冰的?答:在船首接触冰面处,有自动压冰的设计与功能,破冰时,首部压挤冰层在行进中连续破冰或反复突进破冰,也就是说完全依靠船前部的压力破冰。该船能破多厚的冰?呵呵,二米!说现在已经有破三米厚冰的船了。2.该船有无备用常规动力?答:核燃料提供充足,连续工作一年半载无忧。安全可靠,没有备用常规动力!
导游翻译之后,表扬我:你两个问题提的好!得到表扬,我也很高兴……
参观此船和下午参观摩尔曼斯克博物馆之后,我有两个感触:一是苏联的工业、科技与经济,当时确实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与美国并驾齐驱,无愧于中国“老大哥”的称号。中国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与苏联的大力帮助是分不开的。二是中国的一些承载光辉历史的“里程碑”式的工业、科技成果和体现一个时代精神的实物,能否象“列宁号”船这般保存、保护和开放起来。如“毛泽东号”机车,上海万吨水压机、中国第一部解放牌汽车、红旗牌轿车、1205钻井平台、东方红卫星……等等。有些成果实物,虽我在北京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看到,但是深度不够。要舍得投资、下大气力,增设博物馆,增大教育面,扩大收藏的范围,充分挖掘蕴藏着的深度,彰显时代特点,将这些能反映中国当代光辉历史的珍贵的成果,尤其是那种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闪光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断开创共和国新的辉煌……那将功德无量……
此次俄罗斯和北极之行,十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北极光。在第三天离开摩尔曼斯克的路上,我又凑了几句顺口溜:
《追光》
白驹过隙
岁月流逝
我早已过了追星的年纪
但是
依然没有放弃追光的权利
北极
北极星
北极光
神秘的北极原来只在梦里
猴年初二始
十万八千里
竟飞到了北极城市
俄国的摩尔曼斯克
北纬68,58
北冰洋南岸
来此追寻你的足迹
眺望苍穹
呼唤极光
连续的大雪
无缘相见
你那绚丽斑斓的光彩
神秘的面纱
在你我之间扯起
北极之城
你原本就神秘
每年冬季一个半月的黑夜
夏天又有两个月的白昼
北冰洋的暖流
天然不冻港
轮转的三色树
美轮美奂
神秘神奇神气
想不爱上你
都不可以
归程的飞机上
目睹了远方太阳的升起
朝霞万丈
映红了天际
那虽然不是北极光
但谁能说这光不发生在北极
追星
属天真无邪
追光
是周游猎奇
极城再见
说不定明年再来
追光就是追逐太阳
脚不停步
风光无限
走起
2016年2月13日写于摩尔曼斯克
2016年2月26日发表于《淮水安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