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团上的旧时光
作者:李增树
朗诵:陈素萍

草编,在我国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所有的草编器物中,最常见的当属蒲团了。
‘’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间石上似无人。"据说,蒲团最早是用蒲草编织而成,大多是用来供人坐禅及跪拜,以免彼时灰尘弄脏了衣物。
蒲团,我们家乡的方言称之为蒲台,是用高粱叶、玉米皮,麦秸莛编织而成。它们虽然不是用蒲草织就,但却被统称为蒲团。高粱叶翠绿,玉米皮洁白,小麦杆金黄,用它们编织而成的蒲团,质朴中更透着几分赏心悦目。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生活相对贫困,那时,蒲团,便是农村人常坐的器物。蒲团大多为扁圆形,也有的是圆柱形,称为草墩儿。
那个清贫的岁月里,祖辈人将其对生活的热爱,一缕一缕拧进了草绳里,把对未来的希冀,也一圈一圈编织进了蒲团之中。

至今记得,奶奶坐在一只旧蒲团上,手里拿着浸湿的麦秸莛,用力拧成草绳,边拧边添加秸秆,再把草绳一圈圈编盘起来,蒲团编了一圈又一圈,宛如编织着道道清晰的年轮。当带着月亮色泽和阳光味道的麦秸莛用完,一只散发着麦草清香的蒲团也做好了。奶奶的一双巧手,把草绳拧得匀匀的,编出的蒲团圆圆的,美观且耐用。
‘’团团锦花结,乃是前溪蒲。拥坐称儒褐,倚眠宜病夫。"关于蒲团,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街坊有一个乡亲,他的儿时正遇上灾荒之年。那年,其母看他饿得奄奄一息,便把他放在蒲台上,没想到,他竞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从此,人们送他一个外号:蒲台儿。如今,他虽已年近古稀,人们却很少喊及他的名字,大都会喊他的外号:蒲台儿。

在那时的岁月里,随便走进任何一个庄户人家,屋里院里,总会看见蒲团的身影。从记事起,就见到乡村里的女人们坐在蒲团上,剥玉米,落花生,烧火做饭,做针线活儿……,蒲团上的她们,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细观才满一轮月,静坐能销万古心。"蒲团,软硬适中,坐在上面,夏天吸汗,冬日安暖,原本平凡的高粱叶和玉米皮,一经巧手编织成蒲团,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偶尔,心灵手巧的乡村女人还会别出心裁,把高粱叶和玉米皮交替编织,花色纷呈的蒲团,总会惹来人们的阵阵赞叹。
如今,蒲团,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蒲团里的旧时光,以及那份殷殷地希冀和浓浓的乡愁,仍然不绝如缕,密密实实,它将永远在我的生命里环环相扣,节节相连。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李增树,河北省巨鹿县农民,巨鹿诗词协会会长,爱好写作,有多篇诗词散文发表在各地报刊。

陈素萍: 石家庄人 朗声社石家庄墨海分社会员,曾有过20年的军旅生涯。退休后喜欢上了朗诵,愿有声的语言艺术伴我同行。
